第317章 收复(1/2)
义州城。
一座被放弃的城池。
城门被破坏了,城墙也都是断壁残垣,到处都是被烧过后,留下灰闷闷的印记。
城池里面的屋舍,大多坍塌,让人无法行走,要攀爬跳跃。
蒙古台吉们和大周辽西守军盟誓,共同对抗蛮族,此消息犹如长了翅膀一般,散布到了草原各地。
义州城原来的大周的,后来被蛮族攻破,落到了蛮族的手里。
在义州城刚被攻破的时候,蛮军全力围攻北镇。
当时很多草原上的牧民,得知义州城外遗留的物资,大着胆子赶来想要运回去。
结果突然被蛮族军队痛击,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物资,反而留下了不少的人命。
以致于去年年底,蛮族突然离开了义州,长城外的蒙古牧民们,却仍然不敢来空无一人的义州城。
史鼐内心同样不满。
忠顺王纳闷。
他带领总兵刘英,赵雍,参将李坚,游击将军程之信,守备朱振杰,宁隆雄,辽西守军万余人。
众多的部落,从各自的部落出发,有的赶到了义州,有的赶到了北镇。
一边是辽东,一边是辽西。
史鼐问了几名金江军的骑手,皆告知不知这里的地势,史鼐抱怨了一句。
并强调是平辽侯派来,寻找督军史公的,有大事不得延误,才没有被关起来。
金江军的骑手们,在此寻了半天,身下的马儿都喘着粗气,因此他们停了下来。
而且这些年习惯了散漫,自然就是这般的模样。”
贾鉴所向蒙古做出的承诺,忠顺王并没有否认。
“他们打着金江军的旗帜,肯定是来找我的,去把他们叫过来。”
几名金江军的骑手,知道身前之人就是史鼐,连忙行军礼。
布满了整个海面,看上去像是乌压压移动的陆地,极为的壮观。
“嘚……嘚……嘚。”
更不谈更远的义州,北镇等城池,连去插旗帜都不敢。
史鼐闻言,这才明白,唐清安也是被动的应对。
各种各样的回答,各种各样的方言,几名金江军骑士傻了眼。
三岔河下游以南,就是金江军的防区。
且从去年年底,蛮族反而彻底放弃了北镇和义州,人口全部迁移回了辽沈。
锦州城破,各地兵堡被毁,担忧蛮族复攻,只在锦州城墙上插上了大周旗帜。
忠顺王皱起了眉头。
是国内援军的驻地。
加上自发跟来的牧民,总之方圆百里之内,都是乱糟糟的。
忠顺王到任之后,考虑形势,北镇和义州没有收复,但是门口的锦州城还是能收复的。
“金江军的向导为何没有派来。”
史鼐一边让人去督促登莱剩余大军渡海之事,一边寻来一名比较靠谱的将领。
对于辽西守军收复锦州,蛮族并未作出回应。
忠顺王见状,懒得再浪费大军体力北上,但是又联系不到该联系的太吉们。
“蒙古台吉们是怎么回事?”
“皇台吉到了海州了?”
不过现在形势不一样了。
以三岔河分界。
数个月前,他们金江军大整编之后的大练兵,还是同一个号令之下,不也是有些么。
双台子河的前方数十里就是大辽河,大辽河前方数十里,就是三岔河。
“不知道哪里就先打了起来,然后各处都开始传来军报,将军也才刚到复州,连营口都还没到呢。”
光集结就浪费了半个月的时间。
最后还是贾鉴找到了几位大台吉,然后联络各自的部落民众,最后才逐渐汇聚到了双台子河的盘山。
正好田中没有农作物,大军才更加方便的联营。
史鼐身旁的亲卫们,得到史鼐的命令,立刻骑马追了上去。
在宁远关外,和蒙古各部落盟誓,共同对抗蛮族,并赏赐了大量的钱财。
北镇往下,蛮族占领多年的三岔河西的众多兵堡,今年年初也都主动放弃。
闻言,史鼐大惊。
几名骑手纷纷摇了摇头。
史鼐虽然在登莱整编了数月,却也谈不上如臂指使,例如广西狼兵,桀骜不驯。
“蒙古部落太多,跟随的牧民也多,又没有统一的大首领管理,各有各的台吉。
如果此时有一支军队杀入这里,以这里漫无秩序的状态,将会引起溃败。
贾鉴出使草原两回,见过了众多的台吉,可以说是这回周蒙顺利联军的最大功臣。
忠顺王来辽西不久,才熟悉了辽西的军情民情,对蒙古的台吉们没有打过交道。
门板甚么也是好的。
……
一边向后方的朝廷报功,一边派人去告知唐清安,他们这一路可能有变。
忠顺王没有到任之前,残余的辽西守军,连最靠近的锦州城都不敢驻守。
史鼐正和几名赶来的将领商议,看到了远处几名骑手,马背上插着金江军的旗帜。
蛮族虽然占领了辽西的北镇,义州,锦州等重城,但是考虑后勤以及防御等因素。
几名打着金江镇旗帜的骑手,出现在了这块地界,看着各色旗帜的大营,只感觉棘手。
“如何比约定的时间,提早了半个月发动进攻?”
忠顺王带领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这些地方如今都是空城。
“根据打探的消息,皇台吉还没有到海州。”
让其先带领一千兵作为前锋,为大军开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