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出战(1/2)
金江镇节度府,管军民两政,军政如今紧锣密鼓的行动,牵扯了唐清安大部分的精力。
但是民政也不能放下。
“战事未雨绸缪,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
抽空见了冯胜之,顾应时,唐清安慎重的交待,关于今年年初的屯田,以及播种事宜。
民政发展的好,唐清安就不怕今年的战事遇挫。
军队稳打稳扎,哪怕打不赢,也不至于大败。
而他背后有数百万辽民的支撑,不同于历史上的东北大帅入关。
战事上一次的失败,则万事皆空,军心低落,导致他灰溜溜的退回东北。
对于攻打蛮族。
金江镇民心旺盛。
不是因为任何政策,而是因为粮食的增加。
前明为上朝天国,并不只是形势上的,文化上民生上,方方面面碾压周边的国家。
冯胜之怀疑的问道。
可是真见到了番米的好处,才晓得将军竟然不是虚言。
将军并没有因为形势的发展,而放松开垦新田。
高产和地产,都不能作为代表。
现在金江镇连身侧的蛮族都未解决,如何能派大军远赴海外。
顾应时点头。
可是新田开垦不易,而如果有了这等利物,那还得了,可以说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
不光是他如此,众人都神情不定。
此物在各岛试种,到如今产量越来越大,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成为了当地百姓常用之物。
“金江镇各军调动严密,结合年前收集的讯息,可以肯定金江镇,一定会来攻打我国。”
一脸的严肃。
不提后世学者的各种研究报告,不提史料的记载,只清朝的各地的地方志上。
且不先解决西班牙人的战舰,又如何能轻易的派运兵船,哪怕只沉没一艘,都是损失惨重。
皇台吉招来众贝勒,将领,以及断事官等。
当然。
“将军所言的还有一利物,为何不见动静?”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各样的言论开始冒了出来,全部来自于自媒体。
还有的地方消息闭塞,仍然还是一季晚稻。
值得金江镇用尽所有的力气。
在明清时期,各种轮作方式。
就明确记载了甘薯如何有利,百姓如何耕种,如何以甘薯为粮云云。
比消耗,靠的就是民政。
“此等利物,我金江镇应用尽方法,无论如何也要获得。”
什么甘薯,玉米产量没有这么高,作用没有那么大,什么番薯不是陈振龙从吕宋带回去等等。
“前番李成梁在济州岛,询问过来贸易的占领吕宋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否认有此物。”
反而因为地盘的增加,百姓的暴增,对于开垦新田之事,要求的更多。
想要增加粮食,唯有开垦新田。
朝鲜如今的耕作方式就很落后,原本的历史上,随着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大量的辽民涌入朝鲜。
这人均多出来的九十斤的口粮,才是清朝人口暴增,比前明还要多出一亿多人口的根本原因。
逐渐发展为芒种节,白露节收的中稻,变为麦类作物,与晚稻谷在水田内的轮作两熟制。
倒是要看看,蛮族是否有这份元气,来跟他比拼如此的消耗。
他穿越前的时代,很多人对于这方面,没有看过史料和研究,只根据自媒体的言论而妄言。
让金江镇的官员,才过了一个安逸年,就犹如陀螺一般,又忙碌了起来。
听到冯胜之的言论,唐清安倒是不认同。
还有些地方,是中稻与其他作物轮作,如荞麦,绿肥,亚麻等等。
唐清安没有怀疑过番米。
此事。
大周田亩的发展,已经陷入了瓶颈。
田亩以如今的耕作方式,已经达到了上限,唯有新的农作物,能提高亩产。
唐清安夸赞道。
两物都不是清朝引进的,不过是享受了前明的余荫。
水利工程,促进了田亩的增加,先进的插秧法,则使得田亩产出增加,因此朝鲜的人口,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开始暴增。
陈振龙一介商贾,文不成武不就,生意做得也不大,就因为此事,被后人熟知而尊敬。
番米引进的最晚,万历末年才在福建开始试种,玉米进入的时期虽然早,却是由西南从国外引进,在云南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植。
“将军的建议是稳重之言。”
对于将军引进来的番米,冯胜之和顾应时还是认可的。
“你们建议的,成立新的衙门,专门负责农事,收集全国的好的耕作,并且研究更好的耕作方式,这是值得肯定的。”
可是如果今年战事不顺,他观朝廷的形势,明年是不可能如今年一般,还有这么多的积蓄来支持他的。
在嘉庆十七年,玉米甘薯的增产出来的产量,对比原来的农作物产量。
北方地区,夏麦秋粟,合起来高于两石,如果只种一季,则将近两石。
“我会想办法的。”
以前将军说言,有几样新物,能带来大利,冯胜之等人,并不以为意。
北方地区现在是麦粟复种,南方许多地区,原来是单一的一季晚稻。
初春播种,九月底十月出收。
如果用玉米或者甘薯参加轮作复种,亩产量要比其余农作物,增产百分之二十三点七五。
后世的学者,已经做了详细的定论。
优点是生长时间长,冬季田休闲,单产较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