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出山(1/2)

全军大整编之后,就是全军大练兵。

因为物资不足,大练兵之事,一直没有提上日程,各营的营总,都在催问军司。

谢友成也是没有办法。

金江镇积蓄不多,任何方面都要省着用,以免影响到明年大战的供给。

面对这些难题,他也没有推给将军,努力让困难在军司里面解决。

“雨村兄,你可是帮了我大忙。”

谢友成亲自来感谢贾雨村。

面对谢友成的恭惟,贾雨村并没有得意。

“理应之举,何需谢我。”

前番贾雨村出面,向朝廷奏请金州练军事宜,有利大战事宜,朝廷应该支持。

因此军司立刻整编了这九千五百兵,重新分了三营,并从各军抽调了军校生出身的中低级武官,充入了这三营。

加上贾雨村,三人形成了一个三角,三方配合娴熟。

两人很乖巧。

从明朝后期,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其后的一段时间。

唐清安下令。

原本国内的援军,被朝廷派到金州,有支援金江军的意思,更有制衡牵制金江军的暗中的意味。

不是他的帮助,金江镇关于全军大练兵,不知道要耽误多久。

总是要先尝试一下,不定能有其他的惊喜呢。

清朝咸丰时期,曾国藩的募兵制度,挑选士兵的标准,编制体制,训练思想,军队纪律,作战战术无一不是戚继光的军事思想。

都降职发配到了边缘地区,导致京城的勋贵,皆不堪大任。

“军国大事,乃国家之安危,如何能轻率而出,必选老臣持重之人,方是国策。”

浙江兵报仇心切,愿意听从金江镇的整编,也有群龙无首,无法抗衡的原因。

因此他特意招来王凤和常栋。

在锦州的失败,对两人也是很大的打击。

以他对金江镇的了解,金江镇是真心实意的准备攻打蛮族的,所以自己顺水推舟,不会引起金江镇的反感。

没有掌权之前,史鼎就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帝,为皇帝出谋划策,立下了大功。

军司的官员,也行动起来。

可是同样因为太上皇的原因,原来朝中的老臣,重臣,也都已经去职。

谢友成因此而来感谢贾雨村。

金陵兵同样如此。

“金江军,原国内兵,合计四十三营,近十三万兵,已整装待发,只等朝廷粮资。

史鼐是勋贵中,难得的担任重要职位,却没有倒向太上皇的人。

加上史鼎常夸耀史鼐,对于史鼐的才能,皇帝也是深信不疑。

登莱的码头,按照贾雨村的要求,调送了部分的物资到了金州,缓解了金江镇无粮练兵的这个大难题。

国内征调了五千广东水师和步兵,福建兵三千,广西兵七千,云贵兵四千,浙江兵三千,山东兵七千,金陵兵七千,山西兵两千,川兵六千,江西兵三千,湖广兵五千。

唐清安对于这次的战损,是极为心疼的,不光是国内援军损失了近一半,连金江军都损失了近千人。

日本宽政九年,十年,连续翻刻戚帅的兵法,称呼戚帅为戚子。

万历时期明军入朝抗倭,当时的总兵李如松当众说,平壤大捷所用的战法,乃戚将军之法也。

军校的建立学习的知识,选兵,选将,将领认字等等,都是脱胎于本时空,未出现的戚大帅,他的兵法。

老派的勋贵,例如神武将军这等有领军经验的,因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受皇帝的信任。

因为锦州的大败,由原来的一万八千兵,只剩下九千五百兵。

戚继光的兵书,就是一部伟大的军事操典,和国内以往的兵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朝廷同意了此事。

巡抚贾雨村的奏疏,核粮道官张云承的奏疏,先后抵达朝廷。

皇帝的亲信史鼎,看出了其中的机妙,不过他没有为忠顺王说话,而是推荐了他的大哥。

全军开始大练军,还有几支军队,唐清安不放心。

在宁远的忠顺王请命。

王凤只有一千兵,常栋只有一千五百兵,也无力抗衡金江镇。

“明年和蛮族大战,你们二部兵力不够,无法独立成军,因此要整编,希望二位知晓大义,一心为公。”

如果都靠不上,那就完全学习毛文龙,自产自救,在朝鲜建立东江镇,不过道路要更加的艰辛。

损益此书,变通其事,而兴练兵讲武之要法,振护国保民之伟略……而于圣贤虑亡之戒思过半。”

军队征调了,可是朝廷竟然选择不出统兵大将。

可奇怪的是,皇帝却没有同意,而是下诏忠顺王,编练锦州军,牵制北镇。

所以现在的金江军,为战事准备的有四十三营。

如果王凤和常栋不愿意,唐清安还真不好硬来。

勋贵不能用,那就要用文臣。

贾雨村见缝插针。

“你们商议出个章程,就按照此事办。”

皇帝还在犹豫,却受到不少稳重人的反对。

且知道金江军的厉害,不敢违背平辽侯,也服从了军司的安排,没有向朝廷弹劾平辽侯。

“戚子之书节制精明,号令严谨,实兵家之规则,行军之律令……及今时。

原来的时空中。

以舅舅的关系,成为一名低级军官。

忠顺王有能力,有资历,他出任总督,虽然会导致金江镇获得的利益最小。

他愿意为国平辽,代价却不是金江镇大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