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道尽(2/2)
但是这是漫长的时间,不是几年就发生的。
因缘际会,即是偶然又是必然。
小冰河时期,是气温陡降的时期。
这群漫无目的,四处乞食的流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野狗吃人,也躲人。
每年都容易出一二事,不但让人心惊胆战,还要费不少的银子去平事。
虽然这些人的利益要高,可是交易量小,而且人又乱又多,费的精力并不小。
形势一日严峻过一日。
江南,福建等地供应全国后,多出来的商品,又有新增加的产量,不论有多少,济州岛都照单全收。
一声悲凉,凄苦的声音突然响起。
甚至到了攻城杀官的地步。
例如贾雨村第一回做官,例如贾政外派做官,虽然贾政迂腐,不过是严守清规而已,却被上下排挤。
河床淤积的泥沙越来越厚,河堤连年冲决,管河的官吏甚至幸灾乐祸。
虽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体上还是为大明带来了好处。
相同的制度,不同的人来执行,带来的结果则是天地之远。
广东福建的官员,哪怕有明白人,也不敢再提开放海禁之事也。
例如最南方的海南竟然下雪,而北方的陕西却年年大旱。
“苍天啊!”
官员习惯上下其手,不合之人反而受到祸害。
靠着走私获利的沿海海商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获得货源了。
勋贵和平辽侯之间是对等的,可以互相交换权利,给予自己的便利。
勋贵们,商贾们选择了济州岛,年前的旧货还在少量的放出去,今年的新货。
在这期间,或导致气候反常。
劣币驱除良币。
在济州岛开市的年前。
但凡有家中人口说不清去处的人家,皆以海盗家眷论罪,除非其家人来自首领罪。
如此才导致的各事败坏,竟然认为应该严格复古祖制。
粤海将军请调战船,沿海各处分设巡检司。
先不提济州岛。
“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濬制度。以此保证水利设施能发挥作用。
他不是隆庆。
能办好事的官员就奖励,办不好事的官员就处罚,甚至抓入打牢问罪。
他的想法,反而认为这些年国事败坏,就是因为官员不遵守原来的法制。
同时上疏朝廷,下令福建广东沿海各地。
而制度的执行,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人。
连过河用的渡船都要取缔,不顾百姓如何过河,以此断绝海盗私自购买船只的来源。
而太上皇和皇上之争,加以年年征饷。
如此这般。
可是官场上最怕鹤立独群。
他们是太阳底下,最是吃苦,最是温顺,最是诚恳,最是听话的百姓。
如此不但不能消除海盗,反而会导致越来越多的海盗。
江南勋贵前面的商贾,也不愿意再和这些人合作。
因此走私商人们,忍了半年,终于不敢继续忍了,到了需要拼命的地步。
对于粤海将军的奏疏,他极其的满意,而对于提出改革开海的官员,则呵斥降罪。
哪像和济州岛贸易。
即安心,又轻便,打点也少,更不用各家防备。
有的人得到消息,顾及家人亲自上岸认罪,有的人还没有收到消息,还有的人打定了主意,要和粤海将军死战到底。
四艘闽船突入广东番禺,上百人上岸烧杀抢掠,等官兵赶来时,只见到了一地的狼藉。
如此碾压的优势,加上济州岛犹如一个无底洞。
不同的历史上,几十年前,有名臣张居正改革,不光清丈田亩,更推行考察法。
陕西早已赤地千里。
心怀良善,还有些人性的官员,反而无法立功,三年大考也比不过别人。
因此反其道而行,竟然向朝廷建议堵不如疏,不如取消海禁祖制,请朝廷准许福建开海,以港口来管理海商,才是良策。
有的官员只顾上,不理百姓的死活,严格按照朝廷规定行事,倒是抓的犯民越多,还越能升官。
一处被挖开的坑地,一名皮包骨,两眼凸起,眼光泛绿的可怕的人,跪在地上痛哭。
各户轮流值班,每过三天一巡。
福建沿海开始闹事,渐渐扩大的广东。
大周京城的皇帝。
大周承袭大明,水利工程乃田亩最重要的事务,和大明一样,也定下一样的规定。
而且想要做出成绩出来,以向人表明,他比太上皇要圣明。
因此出海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法律的严苛,但凡选择了出海,就再也无所顾忌。
坏官挤掉好官。
管中规豹。
“杀知县咯!”
后面的更可怕,这些人被形势所逼,面对官府的强硬,选择了更强硬的回击。
因为海盗的猖狂,竟然敢上岸攻城杀官,沿海官府对海禁执行的越发严令。
粤海将军大怒。
粤海将军做出了狠厉的反击。
遵守大周法纪是死,不遵守大周法纪反而可能活,百姓不想死。
中外都是如此,很现实。
……
可是他到底不敢这么喊。
他不过是不想活了而已,喊了这么一喊,把自己一生的苦难,四字而道尽。
“杀知县咯!”
一人喊!
万人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