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大破(2/2)
虽然李达祖自杀,但并不代表事情就平息。
两百里外的锦州,皇台吉想要去打,可是形势不容他,只能率领大军返回海州。
如果。
……
李达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亲卫们并没有散去,都守在他的身边,不让敌兵破坏他的尸体。
换成是金江节度府。
镶蓝旗大营被团团围困,一旁的汉军营寨,则乱成一团,或逃散,或归降。
断后的镶蓝旗旗兵有七千五百兵,由他的侄子统帅,汉军四千兵,由他最信任的爱塔所统领
这一万余精兵足够坚守,甚至可以做到且战且退。
犹豫着要不要突围。
被执行得很好。
“你能明鉴自心,阵前幡然悔悟,以往所造之孽,有此大功当可一笔勾销。”
计策很成功。
厮杀声震天。
整个辽东的武将,十之八九都和北镇有牵连。
周围的士兵们纷纷大惊,上前抢救。
神情惊慌的骑兵,传来了令人震惊的军情。
辽东节度府的威信,在辽东太高太高了。
那骑兵犹豫不决。
甚至还能让老奴抓到机会。
北镇。
留下了各部后军,皇台吉领着六万精兵直奔海州。
火炮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金江军的后代们,或怕死,或屈服于敌人,投降敌人,跟随敌人打下金州。
皇台吉的亲卫们,簇拥着皇台吉。
在金江军崛起之前。
皇台吉却严令各部,不得侵犯被俘军队家眷和军士。
……
不顾身上的昏意,努力思考着现在的形势。
金江军运来了红夷大炮。
等过一个时辰再率领残部突围。
他就是见到辽民被蛮族屠戮,内心明悟民族大义,放弃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大汗。”
他的中军刚到清河,代善已经率领两红旗渡河,就收到了金江军开始攻打后营。
守卫北镇节度府的士兵们,互相看了眼,默默的让开了。
……
老奴沉声问道。
大炮轰击之前。
一个处理不好,反而闹出大乱子,平白增添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失去汉军的军心。
不能等。
厮杀声渐止。
老奴闻言,终于变色了。
见到的眼前的一幕,令他心里了然,大喝一声。
此人为辽左四大卫之主,深受后金大汗信任,且后金正气势磅礴,竟然主动归降大明,谁能轻信。
“此人乃忠贞之伟人,必定要把他葬在李达祖一侧,合他的心意。”
当李达祖得知蛮族入城,并畅通无阻的杀向他的节度府时,长叹一声。
正这般想着。
听到黄台吉的话。
正定下主意,全军急行军入盖州城,从河的另一边,跑来了军士,脸色同样惊慌失措。
攻城前投降,则不会屠杀,攻破城池后,则会大肆屠杀。
而且几人劝降了不可计数的辽左城池,如何就这般反了?
他勉强的站定。
老奴早就料到了这点。
蛮将总是下意识的只想到了习惯无比的旧军事手段,而忘记金江军火炮犀利。
胸膛鼓的仿佛要爆炸一般。
当坚守大厅里的人,得到皇台吉的承诺。
所有人都严守,同时盯着周边的人。
“大汗。”
唐清安亲自见了刘兴祚,扶起地上跪着的刘兴祚。
边走边擦拭眼泪。
喜欢好看的衣裳,喜欢精美的家具。
不论是文人还是武将。
不过对方兵少,合起来才两三千人,因此不被皇台吉放在眼里。
老奴当然也看到了这点。
同样不敢轻动。
就是蛮人石廷柱,他父亲一家人也都是任职于北镇。
他虽然有所觉悟,却也不想白白浪费性命。
“混账,谁逼死的李达祖?”
可是想到大军还在撤离,因此阿敏决定坚守,为大军撤离拖延时间。
不。
一个活着投靠他的李达祖,远比自己厚葬死去的李达祖要强百倍。
先主动和大明朝廷确认赦免他死罪,惊讶的大明朝廷都不敢信。
百年后的一天。
也就是汉人刘兴祚。
所以他停步清河前,即准备接应后营,也寻着战机,能不能反败为胜。
时不时响起了呜咽声。
如果他造反的消息传来,别说断后的汉军,哪怕现在本部的汉军都会军心大乱。
如此时机,阿敏也没有大骂爱塔,反而关心他的下落,最后开始忧虑自己成为孤军。
他脸黑的可怕。
“大汗。”
皇台吉是真心希望李达祖归顺于他。
蛮族用着汉人,防着汉人。
北镇节度使自杀。
可偏偏是刘兴祚。
北镇虽破。
刘兴祚亲来阵前劝降。
蛮军不可置信。
阿敏一脸的错愕。
趁着蛮军军心动摇,金江军的火炮雷鸣般的发出了耀眼的火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