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杀招(1/2)
第212章 杀招
“这是老奴在做杀招啊。”
墙壁上悬挂了整整一面的辽东全境的舆图,上面标示了各城各堡,河流,森林,沼泽,山脉等等。
还有粘着标签的辽西,蛮族,金州,镇江各方的军力所在。
唐清安看完后,久久的一声感叹。
他想要打掉别人的城池,别人虽然是西进,反其道而行,最终却是想要他的命。
朱秀不在,去了前方指挥大军。
刘承敏,武震孟,谢友成,三人在唐清安身后,听到将军的话,深有感触。
长白山脉是东岸的屏障,又如何不是蛮族的屏障呢。
朱秀连日告捷,取下岫岩城是迟早之事,如果蛮族不派兵救援,则不会有转变。
第三日,感觉不对的北镇,派了一部骑兵出城试探,果不其然被蛮族歼灭,只有少部分人才逃了回来。
皇台吉面色极其难看。
唐清安当然不会以为蛮族出动了十一万军,老巢就没什么兵力,可以去偷他家了。
明史经常前后映照不上。
数次想要修堡,修到了一半都被西平堡,大辽河蛮族大营的骑兵毁掉。
以前车之鉴,放弃了前方各兵堡。
他早就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军队派出去入北镇容易,回守就难了。
虽然没有试探出来,但还是有老将看出了蹊跷,立马说道。
偏偏这些了上百年修建稳固的城堡,原都是用来防备长城外的敌人的。
“咱们里面有奸细。”
“锦州不会出兵去救,他们只有五万兵,以史鼐的性子,绝对不会再派兵出城。”
因此萨尔浒大战之前的蛮族,因为全民皆兵,蛮人善射,也有些牛录也会各种原因导致没满员,但是已能拉出五六万大军。
以静制动。
打了十几年的仗,皇台吉冷冷的说道。
剩下的两个终于接近了城墙,靠着城墙上弓箭手的掩护,才顺利的逃过一劫。
其次就是大军趁着蛮族主力西行,断绝蛮族的粮道。
蛮族和大周不同,哪怕父汗钟意他,他也必须拿出足够的资历才能服众。
因为从大山中走出来的蛮人老的老,死的死。
听到莽古尔岱的愤怒,汉将们低头不言,以免引祸上身。
获得辽左发展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后,蛮族入关前的一刻,集合蒙古八旗,汉八旗反而只十八万兵。
设立八旗军制,每旗七千五百人,合计六万旗兵,另外有老奴直属五千巴牙喇骑兵。
从沈阳南行至海州,再从海州北上到北镇,一路八百里之遥,中途大军过河,总共行军用了二十四天。
有镇静堡,镇安堡,镇远堡,镇宁堡,镇武堡,西兴堡,西平堡,西宁堡等九堡。
不但不能成为卫城的桥头堡,反而变成了后方。
不过十余年后,连连大胜的蛮族,军队战斗力而降低了,拉不出这么多军队。
因此老奴才能以此优势,建立八旗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
一边坚壁清野,一边把军力收缩回北镇。
加上蒙古兵,汉兵,不考虑后勤和地方稳定,蛮族可以凑个二十余万大军。
“蛮族调走了部分军力。”
且大多都是未经历战火的新兵。
还有附近军户的家眷,辽民十余万怎么办?
唐清安皱起眉头。
听到旁人对北镇独自守住城池不乐观,唐清安也没有不信,反而也是这般想的。
七万新兵,如果全部用来守城池,那还是有的守的,就是要考虑粮食。
他如何又不知道史鼐的脾性。
听到将军的所闻,众人明白了,将军不太想直接派大军到北镇。
要救早就先派援兵来了,先前不派,现在更不会派。
李达祖脸色难看。
可北镇宽阔,地利不如辽西走廊。
这回为了保证突袭的优势,后方管控极严格。
北镇李达祖则在骂娘。
城里可是有六万兵的。
野战打不过敌人,靠着城池抵御,这就是静的一方。
因此唐清安并没有考虑跃过长白山脉,派大军去攻打沈辽。
第二日,蛮族未攻城。
主要看敌人如何能应对。
锦州史鼐,金州唐清安都不是好东西,都特么见死不救。
李达祖也想修。
胜率不高。
听到他的话,北镇诸将虽然明悟,也无可奈何。
第一日,蛮族未攻城。
他必须胜。
皇台吉领十一万大军出征,而老奴领余部,亲自坐镇后方。
如此才不到半个月,蛮族大军就突至北镇。
皇台吉是老奴第八子,四大贝勒中年龄第四,因此称为四贝勒。
不但徒增伤亡,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派人去朝鲜,向朝鲜国主请求调五万兵到金州,两国为父子之国,理当共拒蛮族,沿途粮草由朝鲜提供,到金州后则由我国提供。”
要么直接大军出海,因为西平堡为蛮族所得,因此反而需要先到东海堡下船,再绕路到北镇。
“如果没有外援,估计很难。”
听到手下的问话,皇台吉看着北镇的高墙久久无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