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担忧(2/2)

而到了国破之时,同样也是鼎力支持国内,亲赴国内抵抗日寇,云南有纪念碑。

由金陵,江淮各地的商人,招商运米,令其自备粮石,自置船只,贩运到旅顺。

得出的结论令人毛骨悚然。

送走了海外商人李文,赐给了他金州的勘合,可以过一路关卡,又写了亲笔信给他。

不过毛文龙没有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两相对比下来,此策还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唐清安笑道。

山东米家如今是一两银子两石米,金陵则是一两银子三石米。

数百年下来,不可计数的汉人在东南亚繁衍开支,发展势力,打下的根基,哪怕被西方各国打压,也一直未成消亡。

奈皮骨仅存,程腹待舞,力不任兵戈,葡匍道傍不能起,甚有偃卧不能出户者。

导致不忍言之事。

对于顾应时的担忧,唐清安并没有认为他说的不对。

“根据唐展望的回信,通过各家的关系,获得了众多商贾的参与,唯有一点,那就是海禁。”

为安全起见,朱潜与其子女隐姓埋名,成为韩国朱姓之开基祖。

例如抗战时期,同样也有大批的汉奸。

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三人看后,都认为不错。

“只要朝廷同意金陵,江南商贾运粮到旅顺,放开了这条口子,那么后续的事就好操作了。”

唐清安却不会。

“臣受朝廷委任于金州五年矣,初往镇江时,渠等已绝粮二三月矣,沿途迎职等哀诉者。

如果只靠走私,是达不到唐清安想要的体量的。

陕西就不提了,粮价一个月一变,百姓买不起,大户都买不起了。

大周至今没有放开海禁。

总之。

各处对外采购物资的需求越来越少,去年起金州已经有了盈余。

朝廷无法供给物资,有官员建议,准许金州子民出海捕鱼,各家帮助上言,因此获得特许。

而是悔恨自己死前,不能杀蛮一人。

运送瓷器,布匹,丝绸,茶叶等等到济州岛贸易,就不成问题了。

从小读圣贤书,这回竟然欺君罔上。

只人参贸易,朝鲜一年提供一万斤,金州转手卖给金陵商人,利润就是十余万两银子。

凡来运粮来旅顺者,货船装十分,以八分米、二分货为率。

现在的大周,可没有放开口子。

米价以取地粮价平卖,额外给予水脚银两,以补其累,而货物在本地任其发卖,以市价为准,不受限制,免其商税。

南宋末年,大批的汉人流于海外,例如朱潜带家眷子女泛海出洋,定居于高丽之全罗道锦城。

他不是个说谎的人。

到了最后,仍然有大批的不求回报的人,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各地凑个十万两银子,还是拿得出的。

“我先上疏。”

唐清安则默默无言。

“大家一起勘酌一二。”

辽民万死一生,从虎穴中逃出,望我中国生全之也,而竟以口不聊

生,且日夜多死亡者,真可怜也”

朱潜韩国后人在后世,已发展为当地大族,人口多达十万以上。

“将军这回的奏疏,可要注重文字,前番那封强硬的奏疏,影响不小,不可轻易再试。”

贾琏也回了京城。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大明同意毛文龙的奏疏,因为当时已经放开了海禁,至少在福建广东开了口子。

铁山、广鹿、石城、鹿、猜等岛各有安插之辽民,东岸从金州到镇江,千里之途陆续不绝。

用这十万两银子,换三十万石粮食,对于现在的金州,是非常合算的买卖。

有贤明的隆庆皇帝,做出了开关的决定。

李成贤笑道。

自己并不是想要欺骗朝廷,而是希望以自己此举,让朝廷和将军之间的裂痕不要继续加深。

李成贤明白将军的意思,只要放开了口子,准许船出海,无非就是打通衙门关系的事。

这几百年来,是汉人发展东南亚的最高光时期,可惜大周不懂这其中的好处。

唐清安看着手里的三位大才,笑着说道。

“好。”

不能因为其中极少部分的坏人,就否决了大多数的人。

各项贸易的利润,都用在了船场,渔场,农具,耕牛等等物资的购买上。

海禁之下,这些海外之民,被称为罪民,不被官方认可为子民。

听到顾应时的话,冯胜之默默把笔递给他。

有不好的人,当然也有更多的好人。

见将军无言,冯胜之继续写下去。

顾应时担忧道。

朝廷是个不管辽民的,将军是个不管朝廷的。

怎生是好啊!

冯胜之想不出主意,只能默默的看着李成贤的笔下。

比他更为的激烈。

直接问朝廷诸公,是否不管子民生死,看着百姓们饿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