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担忧(1/2)
第205章 担忧
家里的女人多了,事情就多了。
一直到离开了内院,唐清安才放慢了脚步,他的亲兵们早已在廊外等待。
随着地盘的增大,事务的增多,将军府却没有扩大。
人手还是那些人手。
精兵简政。
冯胜之,顾应时,两人被召回金州,日后将在金州负责全局。
最远的镇江,到金州的快船需要两日,往返四日余。朝鲜最远的济州岛,到金州往返一趟需要八九日。
两人将在金州,通过各地的公文管理地方。
而巡视各地,则交给了税课司,通过税课司官员,来监督地方是否落实。
不再需要两位大佬,亲自去各地奔波,即耽误时间,又影响两人处理公务的效率。
看到冯胜之所言,他想到了旧有的时空里,有个官员的上疏,和冯胜之一般无二。
人多了,当然就会有不孝之人。
没有隆庆开关,放开了一道口子,那么贸易量也不会达到历史上的规模。
将军背景深厚,众人都知。
宛转在地,哭声震天,咸激然嘈嘈曰:‘奔命天朝乎?作饿殍乎’。予往返下车慰藉,未尝不唏嘘涕下云”
可是朝廷的海禁,他能违背,金陵的商贾却违背不了,哪怕背后有势力支持。
有唐清安的亲笔信,他可以在山东,金陵,扬州,应天府,广东一路有人关照,不会出事。
所以。
只可惜。
渠仍向职等恳曰:‘我父母妻子一家俱遭奴害,安得饱食一日,杀奴一级,死亦甘心’。
想起这段话,唐清安就莫名的悲伤。
只这十余万两银子,就足以支付粮食的价格,可获得近四十万石粮米。
而且更加的提防。
“只怕朝廷顾虑海禁,不愿意开这道口子。”
嚼草根充虚,千里流冗啼饥,非复人貌。
对于这个困难,唐清安早已有了主意。
不过地名是在朝鲜。
就不提这个时期,六七百年后,东南亚繁衍了无数代的海外之民,纷纷慷慨解囊,甚至亲自大批加入革命。
“这老实人骗起人来才叫厉害。”
金州各地初创,什么都没有,什么都需要钱去买。
这种零零散散的记录下来的碎片,是不能仔细去琢磨的,但凡仔细琢磨结合繁杂的史料。
一名百姓,忍受了多大的仇恨,饿死前向官员的痛诉,不是埋怨其官府无能。
随着朝鲜矿山的开发,各项民生物资的积累。
因此并没有太大的阻力。
大周要海禁。
于是,冯胜之亲自提笔,唐清安三人在一旁观看。
“既可以让商人获得利益,又能为我们带来便宜的粮食。”冯胜之笑道。
李成贤也建议道。
只看到了其中的威胁。
李成贤从朝鲜回来,在家里歇息了些许时间,在离开金州前,几人聚在一起。
且不提其另外一项大头的毛皮贸易,还有其余的小商品。
海外之民,受了六七百年海禁的苦,不被承认为子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屡屡遭受打压。
金州孤悬海外,收复失地。
可是对朝局十分的关心,极其的负责,提拔勇于任事的才干,不像现在的太上皇。
不等冯胜之写完,顾应时拍手叫绝。
前两年。
刚才得到同僚的称赞,他并不开心,反而有股悲意。
“冯公写完,我也来写一封。”
当然,这些海外之民,不少人有了势力,就目中无人。
历史上也一样如此。
“我先向朝廷上疏一封,索要粮食接济辽民,看朝廷如何回复,我估计朝廷不理。
他离开家中又是半年。
职等壮之,而未敢擅许也。
参考历史上,毛文龙向朝廷奏请的通商互市之策,唐清安稍改了一番。
又有元朝残暴的统治,和大周海禁以来,福建百姓生活困顿,常私自出海求生。
其他月份照常到旅顺贸易,明年六月份之时,金陵,江南的商贾,以船夹带,出海转向。
历史上。
身体一样不好。
然后我再上疏这互市之事,朝廷就没有道理不理了,再让贾府帮忙走动各家关系,此事大半能成。”
北方米贵,南方米贱。
而以金陵,江南目前的状况,官府上并不会有阻碍。
那么。
为了自己的利益,敢袭杀朝贡贸易的使船。
因此,大周从来没有放出过风声,有开关的音讯。
其实不光是将军府,各分巡道衙门,同样人员不多,因此才有郑永廉之事。
职等亲至其室,见奄奄气息,哀鸣床褥间,职等心怜之,亦无以益之也。
“自金州至镇江,辽民种疗确弃地,恒不有秋,鲜又接济,以地遥僻,益不及弥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