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民情(1/2)
第203章 民情
听到将军的问话,在座的官员们。
有意见,又没有太多的意见。
辽东的大户,托蛮族的福,绝大多数都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辽左,就是一片白纸。
不是唐清安冷血,视大户为敌人,见死不救,而是他救回来养不起啊。
封建农业的社会,经济本质上,还是以物易物的生态环境,田亩是唯一支柱型的生产资料。
其余任何行业,都不过是锦上添。
而田亩又是最呆板的。
玩不出样来。
十分就是十分,多一分都变不出来。
醒悟过来的老农,心里五味杂陈,悔恨涌上心头。
税课司大使。
为什么不放开渔场。
之所以说它新。
现在的士兵粮银都是半饷,且估计未来几年都无法全额供应,因为目前的治下无力承担。
大明中晚期,有这些名臣不计身后事拼命的为大明续命,大周可没有这等伟人。
一个不顾朝局安危,一个和蛮族私通贸易。
且七年后,匠户同样出一丁,为官府服役一个月,额外服役的月份,发放工钱。
是啊。
平均下来,十一亩田,一年也才二十二三石黍谷,去掉田税还能有近二十石。
只能靠朝廷的供给。
“你也滚,老子认得你。”
田亩。
至于渔场,则不会放开。
服役七年后,可以领取月钱,家中不用服役,也可以选择退出渔场,归家务农。
各地田间。
“嗯,十一亩田。”
自己可是为子孙挣了一份家业。
除非增加衙门数倍的人手,可这一点又会导致官府人员臃肿,开支翻了数番等。
冯胜之回到金州,并没有见到此人,听说他才上任三日,就走马加鞭巡视各地去了。
而且不按人头收税。
士气,忠心都有了。
可是有了这十一亩田,家里人就再也不用担忧日后,再也不用害怕饿肚子了。
所以最终,同意了郑永廉的分田之事。
大周不足百分之一的大户占了一半,甚至大半。
众官员疑惑的看向将军。
众人了然。
既然没有了疑问,将军府下发了公文到各地和军队中。
想到这里,老农怔住了。
最后,关于士兵。
原先。
官府还是那个官府。
那么这些军士家中,将会是二十一亩田,成为各地的富户。
“你这老者,怎么回事啊?已经回答了你不下三四回了,都像你这么来问,岂不是烦死人?”
“是啊,将军要跟咱们分田咧。”
而渔场的收获,就可以用来接济国内之民。
因此关于对军士的田亩奖赏,不但弥补了对军士半饷的弊端,反而能获得所有军士的响应。
自己原来那个出生就被溺死的弟弟,真是薄命啊,要是晚出生三四十年,哪里还用如此。
其余地方就是想要学他,只有山东才有此利,其余各地都学不了,因为风浪甚大,加上风暴不定。
只有两个活宝圣人。
可是在江南,哪怕徭役也重,但是一亩田能卖到十两以上,而且还极难买到上田。
听到要被抓紧衙门,那老农才念念不舍的退了出去。
往常的时候。
一次,两次,十次,上百次平安归来,但只要遇到一次风浪,则十之八九船毁人亡。
渔民出海,那就真是用命来出海了。
是因为这个衙门,在金州负责的事,可不是原来的事了。
大小长白山海域一带,岛屿无数,都修了渔场,都是各渔场的避风岛。
等冯胜之回了金州,将军设立了一个新的衙门。
这不就是御史的职能么?
那郑永廉,的确是个大才。
又正如郑永廉所言
随着各地百姓达到一百七十万人,官府在物资分配一事上,已经弊端丛生。
大周国内未来民不聊生,他如果又能光复辽东,那么辽东的田亩不光可以养活辽民,还能供给军需。
百分之九十九多的百姓,就只能占剩下的一半了。
再也不用租别人的地,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再也不用受别人的欺负。
田亩都放开了,渔场为何不放开,同样可以从渔户上收税。
随后的人,肯定的说道。
他刚走,和他一般无二的个人,明明长相不同,却神态相似的紧,舔着脸上前。
虽各处岛屿的渔场,破杀,抹盐,晾晒,风干,收捡,冰窖,仓库等,也需要不少人。
他也看到了这点。
只发了一道公文。
真要是自己能得十一亩田,就算自己死后,见到了祖宗也能脸上有光啊。
而士兵不光要上战场杀敌,冒着生命的危险,如今还要月饷减半,当然要给更多的补偿。
刚才还苦着一脸的老农,会情不自禁的展开眉头,露出泛黄,不齐整的牙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