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按田亩收税(1/2)
第202章 按田亩收税
大周立朝之处,有的地方人口流离,土地荒芜,召农户耕种,每户给十五亩地,蔬地两亩。
现在将军的意思,大致是每户十亩,蔬地一亩。
看起来比前者要少。
但是以前是什么状况,现在是什么状况。
真要是颁布每户给田十亩,蔬地一亩,连内地的流民都会涌入金州,哪怕需要先为官府屯田数年。
多少百姓一辈子为人做佃户,自家一亩田都没有。
就算家里没田,同样要为大周服徭役,不但没有工钱,还要自带粮食衣物。
而为金州官府屯田,不但提供吃喝,还会提供农具,衣物,盐,鱼,肉等物资。
因此很多官员不同意。
各地将会有百姓两百余万,军兵十余万,而田亩,经济,渔政,船政,济州岛贸易等等。
辽西锦州军,北镇军的战斗力到底如何,能不能和蛮族进行野战,谁也没有底。
说话很犀利,那官员住口不言。
几年里不能改变的话。
我不知道诸公到底是顾忌田亩不足,还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呢?”
“只按照田亩收税,而且每户只需一丁,一年为官府服役一个月,由官府提供吃住。
四年后,分地十一万亩,五年后,分地五十五万亩,六年后分地八十八万亩。
此人虽然有能力,但是极其的倨上。
而真要是如此。
将军召见了他,郑重的告诉他,只要落实这一条,那他的万言书就能载入史册。
唐清安的确计划五年内平辽。
“不按人口,只按田亩收税?”
蛮族顾头不能顾尾,只能疲于应对。
能收复就会有更多的田亩,不能收复,那么辽民数也不会暴增,何必杞人忧天。”
山东是京师权贵太监势力范围,隐藏田亩当然居多,百姓叛乱一半发生于山东。
人们纷纷侧目。
西洼做事两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习惯,有一天雨打芭蕉,趁着空闲,我观着景致,突然惊醒。
见戴国伟激动起来,担忧引起私仇,张达基不在开言,停止和他继续争论。
外部的因素逼我改变,活不下去,带着家人逃到了将军治下,然后被派到西洼做文书。
将军从来都是有信心。
只其中清丈全国田亩。
辽西出动十余万军,金州镇江出动十余万军,带上朝鲜数万军,民夫骡马不计。
其实。
他已经表明了态度,达到了目的。
如果按照为官府屯田七年以上者,每户分田十亩,蔬地一亩,三年后,分地只五万五千亩。
他在西洼做文书,不光管理西洼的文书,也负责各地联络的公文,又从无到有看着西洼发展。
一年中为官府服役超过一个月的,要么记入来年,要么抵扣银钱。”
蛮族势不可挡了几十年,虽然在金州吃了亏,但这才几年,蛮族又没有伤筋动骨过。
这其中的弊端,我不提,各位也知晓,比我都懂,却为何不愿意改呢?
什么概念?
没有修建水利,没有开垦田亩,两亿余百姓,平均每户增加了几亩田。
以前田亩大半被军户大户占据,现在都被蛮族所得,所以只要光复辽左,辽左的田亩是足够的。
大部分人都脸色难看起来。
“还有辽民在投奔我们。”
现在变相的“农奴制”,会导致百姓和官府离心。
“我在老家,只是一名童生,习惯了往常的生活,不愿意改变,老家陷入了蛮族之手。
唐清安也无法保证。
而且蛮族占据的奴儿干司不提,又占领了辽左最富庶的地方。
分田。
就是官员想如此,地方大户也不会同意。
可是正如刚才戴道台所言,咱们身旁有强敌在侧,我们看到弊端不改,是不是也到等着哪一天,敌人逼着我们该呢?”
什么时候分,要不要向百姓透露,这两点才是关键。
“如果田亩发下去,怎么收税呢?”
众官员惊呆了。
而咱们还有渔场,现在渔场有船一千三百艘,每月可提供七万石渔获。
将军对于明年五月前,要求各地,包括朝鲜各岛,新垦田亩一百万亩。
为何贤明的隆庆违背祖制,强硬的推行福建开关?
就是因为财政已经破产了。
或碍于此人的激进,不想与此人在将军面前发生争执,或自持身份,或认可。
三年后。
蛮族可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既然如此,那就等光复辽东后再分。”
逼着他们改革。
没有张居正改革清查出来的这两亿八千万亩新田,以大明畸形的财政制度,早就维持不下去了。
两年以上三年以下者,不足五万户,一年以上两年以下者,不足八万户,一年以下者不足七万户。
唐清安知道大周的田亩是足够的,不过和朝鲜一般无二,大部分都在大户手中。
四川是天府之国,明初因为历史原因,导致此地不清,万历朝历史原因已经消散,张居正既然清查,得出新田的数量并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戴国伟知道张达基是什么样的人。
“田是一定要分的。”
“如何又不能?将军去年提出五年平辽,五年后这些地方当然会被我们收复。”
“现在的田亩已足够分,明年,后年还会继续开垦田亩,而三年后才会开始分田。
至于后世有人抹黑张居正,抹黑明朝,拿山东,湖广,四川清查出新的田亩数量,比其余地方翻了数倍之事,来否认这个成果。
还是在各地还极力推诿的情况下。
“今年开年以来,投入我们的辽民之数,比往常翻倍的下滑,可见辽左中部有能力投奔的辽民,大多都已投奔。
两年的时间,我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现在有强敌在侧,不比太平时节,把田亩分给百姓容易,税赋怎么定?
定少了不够官府之用,定多了百姓不满,和内地不也是陷入同样的困境。
现在各地的确形势渐好,但是未来的事谁说的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