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分田(1/2)
第201章 分田
西洼分巡道出了个狠人。
张达基从西洼赶了回来,在将军衙门里,面色不安。
金州,新安,旅顺,南关,长白山东岸十地,镇江,到处一片欣欣向荣。
所有人都在向将军府递交好消息。
人口的增长,田亩的增长,组织壮丁入山围猎,修建水利,组织妇女织布,编网。
而自己的属下里,一个十分孤傲的人,写了万言书,里面的内容和所有人反着来。
终于,进来一个吏员,告知张达基,将军来传他了。
张达基连忙起身,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身上是否干净,立马露出笑容,跟着吏员走去。
“坐。”
唐清安正看着手里厚厚的一沓公文,上面写满了字,字迹比较工整,让人看得畅心。
当第三遍时,他再也按捺不住,急派人去西洼,招了分巡道张达基来金州。
连冯胜之,顾应时如今当着他的面,说话时也会斟酌一二,何况和他并没多打过太多交道的张达基。
“分田这件事,需要慎重。”
我按照你的思路算了一番,百姓同样是困苦,而官府所得却比如今要少了许多。
世袭的卫所,世袭的官。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喜欢在将军府里和下属们谈事情。
没有人当着他的面,这般率性而谈了。
而各地辽民还在投奔,如此下来,岂不是也是照旧吗。”
世袭的武官大概七千余人,这些武官的家族开枝散叶,占得田不知多少。
唐清安拿起手中的册子。
不提奴儿干司,整个辽东官册上的额田就有近四百万亩地,隐田谁也不知道有多少。
但是怎么分,一个处理不好,反而怨声载道,引起百姓的不满。
他本以为将军会愤怒,没想到从将军的声音中,反而听出了对那人的欣赏。
“这个叫做郑永廉,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多也不少。
这封万言书,他已经看了三遍。
这是将军府的官员们沟通后,做出来的方法。
这些户口,实际中还是归各地卫所管理。
忍不住看了第二遍,却让他平静了下来。
更如他今日分的鱼块小了,明日房子漏水,后日衣服破了,种种下来,都会怨言官府分配的不好。
唐清安点了点头。
一些不公正的事。
因为没有统计过。
虽然如此。
好一会,张达基放下了手里的文书,起身满面笑容。
“张先生,你我相识有三年了吧。”
郑永廉所言之事,其实冯胜之,顾应时都有过顾虑,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官府的能力跟不上。
唐清安听完郑永廉的话,沉思了起来,一时间分不清好坏。
辽东五百万人,算作六十余万户,也就是说,一户平均十亩田,当然这是理论的数字。
随着他坐下,椅子和地面没有发出声音。
因此大大方方的坐下,听到将军的问询,不但没有忐忑,反而畅畅而谈。
大周承袭大明,军户也是可以科举的。
如果对此人印象不好,则会认为他孤寂不合群,如果对他印象不错,则会认为是个怀才不遇的人。
朱文,顾道初,戴国伟,陈恒……这些一地主官,已经事先得到通传。
“分田的事情,我极为支持,但是这件事太大,一定要事先想个妥当的方法,不然好事反而变为了坏事。”
“那他写给将军府的这道万言书你看过没有?”
人们不约而同的看了眼张达基,张达基目视前方。
“此人的万言书,属下没有看过,但是也听过此人的言论,大致能猜些内容。”
留了郑永廉在将军府办事,让他这段时间拿出个章程来,一边召集各地官员。
日积月累下来,日后反而容易引起更大的麻烦。
“各地人口不提,只西洼就有十余万人,在大周已经是一个县的规模。
张达基点了点头。
郑永廉说完,见将军没有继续问话,低下头安静下来。
而且将军多年前,不也是提过,日后也要分田亩吗,既然如此,为何不把此事先归纳一番。
“为张道台搬来椅子。”
张达基的紧张,瞒不了唐清安。
好久。
话语中规中矩。
不然他也不会有此举。
“金州有的民户,已经为我们屯田四年了,三年的也不在少数,不能再如此对待他们。”
张达基离开座椅,走到案台前方,双手捧起万言书,也不拿回去,就在案台上看着。
辽东二十五个卫所,十一个所。
众人心里有数了。
不过是因为金州靠近登莱,山东运送物资到辽左,都会到金州,因此此地和其余各地不同。
辽左一户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余人。
现在因为将军有救治之恩,百姓还能忍耐的住,再过一二年,或者二三年。
我只听过报一时之恩的,从没有见过报一世之恩的。
正如朱文所言。
因为没有统计,谁也无法肯定,所以又可以按照平均一户七人算,也可以按照一户平均八人算。
这是老成之言,众人都不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