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三千万斤(2/2)

像以前那般,只要能读书认字就可以得到重用,就能负责一方事务,已经是不可能再有之事。

“现在各地的田亩之数,可以勉强养活百万人,但是如今各地人口合计一百六十万。

唐清安明白陶鏴的意思。

现在大小长山岛的船厂,制造的渔船都是载重两千斤左右,百料渔船。

“自古以来出海捕鱼风险极大,海上风浪之大,令人恐惧,常有船覆人亡之事。”

每件事他都尽心的办,想方的办好,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渐得到顾应时的重视。

这么大的缺口,凭商贸是弥补不了的,唯一的只靠就是你们。”

海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渔获,才是重要的解决方法。

陶鏴滔滔不绝,丝毫没有停顿。

哪怕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一年来的,日夜和官员们,大匠们协商,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竟不是虚言。

“这回我来感激各位,同时我也很不好意思啊,因为我要向各位继续加担子。”

无论如何,如今光靠田亩之产,是绝对跟不上各地辽民涌入的数量的。

这还不包含前方各游击区的人口。

现在将军的治下,缺人才又不缺人才。

陶鏴介绍完,众人才恍然大悟。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承重的压力,又同时升起一股自信,都感受到了荣光。

然后到了船厂,先是见了传统的制船工艺流程,然后又去参观了施行了大半年的流水线船厂。

一万斤到三万斤,十万斤到三十万斤,乃至百万斤到三百万斤,难度是几何倍的增加。

唐清安闻言点点头,并没有因为人提出反对他的意见而不快,见状,众人才松了口气。

将军笑道。

随着这官员的开口,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你一言我一言的争论。

我闻之此消息,激动的彻夜难眠,辽民要感激你们啊,我也要感激伱们。

本来就是个穷读书人,一家子靠着十余亩祖田,不过比农户多些便利罢了。

每月的渔获将是一千万斤,离将军的要求,差两千万斤。”

从部件的合格率,到加快船只的营造速度,都获得了成倍的提升。”

听到将军的要求,陶鏴和大小长山岛的官员们沉思起来,思考其中的利弊。

“既然有了流水线,对工匠放低了要求,我想继续增加几条船坞,制造更大的渔船。”

这其中欠缺的时间,又是目前金州,镇江最缺的。

制造着重六千斤的渔船为稳妥,至于万斤以上的渔船,可以放在一年后开始尝试。

各渔场的渔船,虽然这两月下水的数量增多了,也才合计不到六百艘。

“现在一船,一月五趟往返就是一万斤,比原来的一月两三趟翻了一倍。

同时,因为了解的越多,他才更为的佩服将军。

唐清安等众人商议完,然后开始对众人笑道。

从未来半年的时间里,是得不偿失的,但是超过了半年,则会逐渐赶上。

“此外,辽东半岛的鸭绿江、大洋河、庄河、碧流河等河水流入海中,对长山群岛北部海域有着较为明显影响。”

数十万乃至百万人口的口粮,我思虑各地上下,这个重担也只有你们才能扛得起来了。”

毕竟基数太浅,哪怕发展迅速,也难以跟上形势。

不提将军如何夸奖各船厂,渔场官员和大匠们,等众人回到了署衙,唐清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下官倒谈不上什么功劳,不过都是各处船厂官员和大匠纷纷出策,下官结合各人的意见,采用了一些极好的办法。”

跟随将军来参观的官员们,也深感有幸。

陶鏴闻言,立马笑道。

众人各自欣喜不已。

“其实各位已经办得非常好,我也知道船厂上下都很辛劳,可是如此的局面。

“制造大船更费时间,且船厂经验不足需要尝试,而这些消耗用来制造旧船,可能会收获更多。”

唯有渔场。

那光靠此地就不足了,辽东湾,渤海,黄海,朝鲜海岸都要覆盖。

每月的渔获,可以勉强养活二十万人。

加上随处都有岛屿,因此,此海域的水文甚是适合渔民作业。”

“到年底时,渔船每月渔获要达到三千万斤。”

众人说笑一番。

将军这一回开口,是把一百万人的需求,都压在了他们身上,直接翻了五倍。

这才有了去年顾应时亲自向将军举荐他的举动,而将军很快同意,让自己负责渔政。

“我还是一句话,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整个金州,镇江各处,文武官员,都以渔场所需为第一要务。

同时,我会派人去山东,金陵招募更多的船匠。”

匠户,又如船匠这种,都是严格控制在官府手里的,是没有自由的。

将军要从两地招来匠户,这其中他的手段不提,众人还是感到为难至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