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尊军令(2/2)

实则是为了让唐清安在金州牵制蛮族的精力,哪怕只要几个月就好。

“只怕没两年,唐清安的日子就要不好过了。”

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

“以海治蛮之策,唐清安刚到京城时,就以此策敲开了贾府的大门,走入了贾府的眼睛里。”

当一个哨官,三番两次的命令,仍然找借口拒绝离开防区。

“十万精兵啊。”

贾鉴笑着摇了摇头。

试把总一职,对于冯紫英的品级来说,是越级重用。

当初之所以彻底放权给唐清安,就是因为如此。

数月前遵从恩主的吩咐,去金州见了金州将军,从旅顺到金州,一路所见情景远和辽西不同。

他和李达祖也是将在外。

史鼐听到贾鉴所言,好奇的看过去。

就算等不到天时,有如今的根基,唐将军也能成为镇守一方的诸侯,难道朝廷有实力翻脸?

只要当时唐清安在金州能牵制蛮族一年,甚至只要几个月,就足够辽西缓口气,等来内地的援兵。

新来金州的冯紫英笑道。

已经成了气候,不光是朝廷,哪怕蛮族前几个月都要避其锋芒了。

三年内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修建了不计其数的堡垒。

这些从营总传回大将,再传回金州的各个文书里,唐清安让人开始清查。

因此辽西虽然也屯田,但是效果却不强。

而朝廷和自己之所以支持金州。

“此人有才啊,可惜一马不鞴双鞍,忠臣不事二主。”

辽西别的不提,还有贾家两府十几处的庄子呢。

史鼐和李达祖几年里受到了无数的弹劾,这般情况下却仍然纹丝不动。

贾鉴明白恩主的话意。

自己有勋贵的帮助,在京城对抗弹劾他的奏疏,当然也要回馈他们,还不能小气。

“看来贾府中的老爷们,还是极其有眼光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少有。”

最后没有意外。

唐将军靠着大海之便利,打了数次的大仗都获得了胜利,因此磨砺出了一批精锐老兵。

此人乃武勋出身,从小就有家学,欠缺的只是经验罢了,只要在军中勇于任事,出头是迟早的事。

冯紫英没有推脱,也容不得他推脱。

“第一,以海治蛮,站稳了脚跟。

而金州孤悬海外,身处蛮族境内,被蛮族隔绝。

唐清安看着冯紫英。

例如朝廷催逼他们尽快收复失地,可是二人迟迟按兵不动。

“第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至于副总兵,总兵则挂五军都督府佥事,都督同知,或者左右都督的虚衔。

几个月来,贾鉴也常在琢磨此事。

在辽东。

至于李达祖清不清楚,史鼐就不知道了。

贾鉴满脸的信服。

一般的营兵制里,千户担任哨官,卫所掌印和佥事,担任把总千总,或者守备,都指挥则担任一营之总,或者游击,或者参将。

国内民不聊生,乱民四起,朝廷还在内斗,蛮族即将新旧交替,政权不稳,朝鲜之国唯将军马首是瞻。

自古在杀场经历一生的武人,有几个能长寿的?我预料蛮族的老奴,也就这几年之事。

此人这些年在权贵中销声匿迹,以致于好多后辈都不知道贾府还有一个大老爷。

谁能想到,有二十万精兵的蛮族,无往不胜,竟然主动避开了唐清安的兵锋。

前番所获战功,理应提拔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不过因为弹劾他浪战,就此作罢。

“第二,旧有势力的消亡。

现在金州的唐清安,就像雪球一般,扫清了刚开始的阻碍,越滚越大。

“天时,地利,人和。”

五品的武官,也就是一个千户罢了。

史鼐点点头,同样也认可。

“你说的唐清安仿佛要造反似的,真要是如此,我可不容他。”

这个数字,唐清安没有太过隐瞒他,他也能有所猜测。

当时的形势极其危险,连京城也已经开始戒严。

史鼐感叹道。

“委屈你一段时间,暂时先在金州守军中担任试把总吧。”

“北镇和锦州获得的朝廷物资是金州的数倍,为何赶不上金州的态势?”

史鼐点头说道。

“可惜太上皇和皇上两位圣人斗的厉害,只怕没有分出胜负前,谁都不会冒然动唐将军的。”

唐清安收到了金州贾鉴的书信,为他的恩主解释,不是史公不想解唐将军之急,而是辽西同样急缺物资。

“对比辽西,金州的重要性虽然比不上,但是金州有三个优势。”

史鼐听贾鉴把话说的玄乎。

“谁如此值得将军如此夸赞?”

既然来了金州从军,当然唯将军马首是瞻。

同样有自己的便利,但是对比金州,那又不可同日而语。

毕竟天不可测。

“他想干什么。”

彭大海大怒。

作为唯一原复州反正将领的营总,原参将赵缑用旗下的千户,他愤怒至极。

金州的赵缑用,闭门不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