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尊军令(1/2)
第174章 不尊军令
太上皇这个球踢得极好。
谁都没有话说。
朝廷的回复到了金州,唐清安一脸无语。
不提北镇李达祖。
只锦州的史鼐,他和自己关系再为紧密,也不可能同意把他的物资调送给自己。
就和提议把他的物资调送给锦州一个道理。
辽西走廊重新聚集的十余万大军,不提前番前前后后几十万大军的消亡,以及导致的物资落入蛮族手里。
这三年来,辽西走廊耗费了大周国内最后的元气,才有了这新成的十余万大军。
为何辽西走廊不敢轻动。
因为这十余万大军要是再没有了,那就真的没了。
可以说。
相信要不了多久,还会有勋贵子弟来投靠金州。
金州的百姓们,虽然穿着破烂,饥不饱食,但是有一股自信,这在辽西军兵身上是没有看到的。
唐清安从收复金州,到收复镇江,收复长白山东岸,乃至现在的形势。
这也是自己对京城勋贵积极靠拢的示好的举动。
修堡。
史鼐没有解释,这是因为贾敬的存在。
三样都具备,金州将军差的只是天时罢了。
不过唐清安有现在的所为,实在是没有人能预料的到。
这一点没人否认。
真是可叹啊。
即忍受不了每年千万两的物资消耗在辽东,同样也不敢强迫军队出击。
到底是因为派去的军学堂的学生才情不足,导致无法胜任,还是有些哨官起了别样的心思。
这倒是他疏忽了。
至于唐清安突然大功干戈,从澳门采购回来红夷大炮,谁晓得还有这般利器?
只能说唐清安是金陵人,又是薛府商贾出身,的确见多识广。
金州是从蛮族手里收复回来的,原来地方上的大户一开始就被蛮族强制迁移到沈阳,破坏了当地的根基。
而辽西直面蛮族的兵锋,前番损兵则将,反而导致本就不多的精兵消亡,战斗力大幅度下滑。”
既然太上皇如此说,唐清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分别派了人去北镇和锦州。
贾鉴边摇头,边感叹。
史鼐愣了愣。
朝廷要顾忌那唐将军了。
德,才,行。
因为朝廷也怕。
这里贾鉴说的简短,而史鼐一样明白了其意。
可是辽西就是不敢动。
他的父亲神武将军冯唐是太上皇的人,现在提拔冯紫英,也算是对太上皇的回应。
例如唐清安几番大动军制,不就是因为孤悬海外,不受管控的原因么。
他却笑道。
唐清安拍了拍冯紫英的肩膀,对这个红楼中的大好男儿,颇有期待。
前者,就调回不能顺应形势变化的军学生,派去新的优秀的军学生,后者,则召回哨官严格督查。
有些话他不准备再说下去了。
当初绝大多数人都不认为金州能守住,不管是蛮族还是朝廷,史鼐一样没有信心。
虽然没有自己说的这么玄乎,但是贾鉴现在的恩主是史鼐,就算他或者因为参加科举从史鼐处离开,也不会来投自己。
辽西走廊身后就是京师,任何举动都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
如今的唐将军,就像那新日初生般,谁能挡之。”
唐清安摇了摇头。
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
史鼐说道。
派去的人都灰溜溜的空手而归。
唐清安还是招来了两人。
唐清安现在是左军都督府的佥事,正二品武将。
有称赞,有重用,当然也有不满,有抗拒。
除非史鼐离开辽东。
每年要消耗国内千万两的物资,所有人都在催促辽西走廊大军收复失地。
“造反倒不至于,我观唐将军是个极爱百姓之人,不会作乱一方,坐看风云罢了。”
贾鉴笑道。
唐清安笑了笑,没有解释。
因为当时沈辽失陷太快,兵力物资都失陷,导致辽西走廊没有多少军力可守。
而之所以朝廷没有重视金州,是因为谁都没有想到。
谁能看透未来,金州将军最后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介时的天时是如何的情景。
朝廷前后四五十万大军都折损在了蛮族手中,比金州城更坚固的沈阳,辽阳同样没有守住。
一个听调不听宣的辽东,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大户要么被劫掠一空,要么投降的早,被迁移到沈阳,这就给了唐将军屯田的便利。”
不光金州如此,整个辽左都是如此。
这十几处庄子,是贾府仅剩下的祖田,绝对不会轻易放手。
史鼐虽然拒绝了唐清安,却内心满是感叹。
“唐将军才二十二岁,实岁二十一岁,蛮族的老奴没几年就要七十岁。
“好好干。”
军学堂,优秀的遗孤子弟们,也陆续派驻去了前方各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