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山中谈话,谁主浮沉(2/2)

不过是换了个人罢了,更加的过分。

“将军记的没错,末将投奔到金州,因长了副好皮囊,所以入了军营就从伍长做起。”

不过有些话现在不必说透彻,大家心知肚明才合适,因为不到说破的时机。

和尚道士都会占好地盘。

第一个重要的当然是京师,第二个是辽东,今年两广的乱事陷入了尾声,第三个就是陕西了。

百姓流离失所,流贼劫掠乡村,出没无常,为地方患,官府闭门不理,只驱赶别处。

辽民出身的将领,对朝廷怨念颇深。

东西线无战事。

“等我晚上回来,好好教教你规矩。”

冷哼一声,朱秀对自己的儿子骂道。

未来的三年,将是辽东几十年来,最太平的几年。

“是啊。”

上个月,一名新崛起的政治新星。

好一顿收拾。

蛮族可以收刮辽民,我身为辽民之将,不但不能学他,还要供养辽民。

朱彬立马回头,亲切的抱住朱秀。

朱秀边走边回头,看到儿子的状态,瞪了眼跟上来的侍卫们,侍卫们傻笑着。

风水宝地啊。

大周每年颇量的物资运送辽东,辽东本地的军户,当然首当其冲,被剥析的更狠。

有些事他不方便出面得罪人,但是小辈们出面很合适,谁还能跟小辈计较呢。

导致辽民遭了大劫,谁能不怨朝廷呢。

前后都是亲卫开道,没有闲杂人等。

“也是因为你作战勇猛,指挥有功,我才放心的提拔你,还是靠的你自己的才华。”

朱秀满收起先前的玩笑神情,一脸的认真。

“干爹,朱营总到了。”

李如靖他们,在庙里打发走了朱秀,武斌二人并没有离开,等了一会,将军带着亲卫来了。

唐清安和和尚寒暄了一阵,轻易打发了他们回去,自己则领着亲卫在亭子里等人。

否则岂不是辜负了你们这些人的信赖,又如何对得起辽民对我的期望。”

“为何我去年裁军,原因很简单,发展民生振兴财政,朝廷的状况你们身为营总,也都看到了,是指望不上的。”

唐清安默默的往前走着,朱秀紧紧的跟上身后。

不过又能如何。

看到了问题,并不代表能解决问题。

朱秀一脸的愤恨。

辽东的军户,比陕西的民户还要惨。

朝廷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解决辽东之患,不能解决辽东之患,对于朝廷的财政就是一个大洞。

这也是去年开始,唐清安大力提拔辽民出身将领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辽民敢战。

门外躲着的朱秀家的,觉得火候到了才一脸心疼的进来,瞪了朱秀一眼。

“恩德恩德,我有今日,不也是辽民对我的恩德吗,我们谈不上谁对谁的恩德,不过互相依存,在这大变之局互相搀扶的走下去罢了。”

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

“在磨唧,老子继续揍你。”

朱秀仔细听着将军的话,不错过一个字,认真的揣摩。

我运气好,又有多少运气不好,家破人亡或死在蛮族手里,或饿死在道路上。”

朱秀家的骂道。

几个亲卫纷纷喊道大嫂,笑着放开了朱纯。

告诫朝廷大患不在边疆,而在内部之民也。

唐清安点点头。

唐清安也是因为此,才放心的离开镇江,回到金州。

唐清安知道朱秀可能明白了自己的意图,不过有些话还是要讲透彻。

从抚顺开原之战开始,连年下来三方合计百万规模的大战,从去年初显,三方都精疲力尽,无力支撑战事。

唐清安不以为意。

唐清安感叹一声。

在这里,居高临下金州一览无余,又有山风吹拂,炎热的天气里,让人心旷神怡极为舒适。

陕西的危局,朝堂上有明眼的大臣内心不安,认为乃大动荡之前奏,已经有了不少的奏疏提醒朝廷。

“朝廷指望不上,辽民只能自救。

正看着山下出神,李如靖小声的提醒道,唐清安回过神来,看到了远处等候的朱秀。

“得将军赏识,一路提拔,末将能有今日,全靠将军的栽培。”

“将军对我等的恩德,几辈子也还不清。”

不是朝廷供养不起五万兵,而是朝廷要供养的不只是他一地,且又不是最重要的。

朱秀感动的说道。

在过几年,不知道是王二呢,还是陈二呢,又或者谁家的二。

只可惜了陕西之民遭此大劫。

他现在还够不到陕西,不过尽早的恢复辽东,也是为陕西之民缓解一口气,如这般都不能让朝廷回心转意,那也就合该朝廷气数已尽。

至于最后是难民坐天下还是谁主浮沉,且看着吧,唐清安默默数着应该布置哪些后手,为难民出点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