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金陵来的门徒(2/2)
金陵从高门贵地,官员武夫,下到贩夫走卒之辈,无不崇敬,每日烧香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加上途中两岛修整,港口运转,途中或遇偏风,或顺风,往来一趟需八九日。
“难怪了。”
山西那帮人,做口外生意,这些年和蛮族走私人参,皮货贸易,竟然是皇上的暗中的钱袋子。
而南北之间靠着运河,更是养活了徽商,江南商贾。
朝鲜短视,竟然只用来流放罪犯。
一则他们知道他们没这份本事,东海营出海前八百人,陈凯武他们且不提,能走到刘通这个位置的,也才多少人。
大哥要对付山西那帮商人,实际要对付的就是忠顺王,真主则是皇上。
“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唐元都是如此,也不算委屈了朝鲜。”
“如此说来,大哥治下岂不是已经有民八十万了?”
金州,镇江每年越发的强盛,现在又有了养马地,未来就不会因为缺马而受制于人。
“各司其职,上下一心,才有此胜,急中生乱更容易误事。”
城门外还搭建了几处棚子,供应进出城的人吃喝落脚解乏。
能对抗山西商帮的,唯有金陵商人了。
“的确危险的紧,我当时跟随顾公在城里组织民夫运送补给,听闻后急的不得了,放下手里的差事就要赶过去。
人,财都不可少。
“贤侄信中让我们来镇江,商讨金陵商贸之事,也透漏了一二,说太上皇前番派了人来过镇江,那这里的情景岂不是都看到了?”
他原来只是东海堡一个小旗,打仗立功是一条路子,可他和李敦不愿意。
根据经验深厚的船老大所言,如走大海船,六十里一更,一昼夜十更。
“虽然不如金陵,倒也难得。”
一行人出来后,不到半个时辰就爬到了山顶。
乌忠好不容易独自负责大事,忍不住炫耀道。
几人停下脚步,或找了凸起的石头歇一口气,或靠着大树,刘承敏则神采奕奕。
冷子兴以前来过金州,看见过当初的金州,内心其实比唐展望更加的动容。
刘承敏笑道。
他们和旁人不同,和将军都是家人,早已把这里当做了家族的基业。
乌忠感叹道。
这对金陵的商贾来说,是一个虽熟却陌生的领域。
“这庙里的和尚原先不知去了哪里,前番蛮族攻打金州,此庙也被毁的不成样子,如今又从哪里来的和尚,何时修葺的,我怎么不知道呢。”
“前年蛮族打金州,我和大哥在那里亲自厮杀了一番,战况惨烈至极。”
唐展望解释道。
“此岛是附近岛屿中最大的海岛,不但方圆极大,而且土地十分的肥沃,一亩可收获三四石粮食,对比南方一年两三种不算出奇,可是咱们北方属实极为难得。”
越发的对自己把家里的生意,全部投入金州的决定感到自得。
二则他们更愿意跟着将军,成为将军的家里人。
忠顺王是皇上的亲叔叔。
想到了此点,唐展望看向冷子兴,正好冷子兴也看着他,两人相视而笑。
冷子兴和唐展望听得激动的同时,冷子兴也面露担忧。
“还有一个更大数倍的济州岛,东西长百四十里,南北宽八十里,不光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在元朝就被用来养马。
冷子兴笑道。
众人纷纷神色凛然。
这就令人悚然了。
“从旅顺口岸到朝鲜济州岛的海陆已经探熟了,从旅顺口岸出发,先到獐子岛修整。
乌忠从各人的反应中,猜到了这寺庙来头不一般。
北方虽然有黄河,但是只有入春到四五月之间可以用。
乌忠恍然,怪不得将军对这个小破庙有些客气,原来来头这么大。
“听说是金陵大报恩寺来的和尚,无极守愚座下,雪浪洪恩法师的门徒。
他们突然来金州,就是大哥召他们来商讨此事。
此海域不同外海,朝鲜和我国挡住了大洋外的风浔,因此此海域的海浪颇为平缓。
冷子兴感叹道。
“镇江还有十余万民呢,还有朝鲜的海岛,李成贤还迁移了三四万人。”
他带来的亲卫们,也散开四周,倒是个说话的好地方了。
人参贸易不能放在境内,这利润且不提,动静太过轰动,不宜如今的金州。
乌忠他们这些辽东人不懂厉害,刘承敏,唐展望,冷子兴却狠震惊了一把。
“金州能有这番的规模,放在关内也是大城,这才几年的时间。
顾公首肯,且写了信去镇江告知了将军,将军回信没有反对。”
唐展望感叹道。
治下百万民,当然不会放心。
周吉笑道。
“如何看得到呢,那人的航线和我们不同,因为他急着找老爷,所以二爷也就顺着他,没有在金州招待他。
在旅顺迎接了此人,然后派了船,直接从旅顺口岸出海,绕了一圈才到的镇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