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2)

所有田亩合计九十六万石,其中有十六万亩田地用来种大豆,蔬菜,麻等作物。

“你们的景教很早就来到了我国,唐高宗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从贞观十二年,京师一座教堂,传教士二十一名。

根据那人所言,蛮族国内如今开始缺粮,前番冒险去攻打喀尔喀部落,一则是为了消除隐患,二则也是为了获得物资。

就和朱元璋在前方打仗,马氏为他在后方拉拢人心,稳固地位是一个道理。

唐清安并没有生气,只是觉得可笑。

“没有,我承诺的事情不会变。”

王丰肃没有和唐清安解释,原来的景教早已不能代表现在的天主教,而是紧皱眉头。

顾应时脑海里整理了好一会,才把问题一一的展开,一条条的回忆起。

上下齐心吃了两年余的苦,大家终于能吃饱肚子了。

这不是防备他,而是为了保全兄弟之情。

好一个一升米一两银子。

“请问将军,如何才能获得你的认可?”

王丰肃等着金州将军的狮子大张口。

现在自己又要远离金州,来夯实镇江,两地相隔千里,那么金州需要人能继续为他拉拢人心。

不管是任何民族,哪怕靠武力夺得了中原,获得了统治,最后都会用汉人的文化来治理。

他笑的是王丰肃的夜郎自大。

从来。

唐清安收起了秦可卿寄来的书信,满意的点点头。

“哈哈哈。”

真正禁绝他们的,是未来的清朝。

这是赤裸裸的抢劫啊。

他其实是很有耐心的人,比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耐心,但是成功就在眼前,他的确按捺不住了。

因此每年合计一百六七十万石蜀黍谷,去壳后可得米一百一二十万石。”

金州到镇江,比金州到登莱的距离翻了一番,因为近海没有凸起的大陆挡住航线,所以也是一条直线,快船只需要一个昼夜即可。

但也正因为这个优势,沙船也速度缓慢,以往登莱的码头,到旅顺的码头,根据风时的不同,平均下来需要一个日夜。

“我笑的事,你现在还不懂,至于建立教堂之事,我准备在所获得的济州岛开始。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不得不防。

从登莱到旅顺,航线约为三百里,沙船因为船底平坦,不像福船吃水线深不容易靠岸。

王丰肃认真的说道,观察金州将军的反应。

如今看来,也算是做的不错了。

王丰肃点点头,只要允许他修建教堂,在哪里都可以。

带着疑问,王丰肃满头雾水的离开了。

“十年后,你会明白我为何发笑的。”

到了唐高宗时期,就诸州遍置教堂,可见鼎盛之况。”

“渔船如今大大小小有一百七十艘,每月可获得渔获一百五十余万斤海产。

大明的百姓就是如此,只要你是神仙,管你什么主啊,子啊的,拜一拜又有什么关系。

“将军为何发笑?”

现在唐清安要逆着来。

随着运河兴起,逐渐被漕船取代。

现在的金州和镇江,都有一股懈怠的风气。

闻言,唐清安笑着摇摇手,示意王丰肃不要急。

去除这些杂田,有大概八十万亩,有的地肥产量高,可达两三石,有的地贫只达石余。

如今各岛田亩十万,金州本土田亩六十万,镇江到金州,各地新开发出十一万,预计在播种前,可达二十万亩,朝鲜各岛需要清理,进度缓慢才不足五万亩。

更大规模的难民,已经拉开了序幕。

王丰肃不知道此地在哪里。

唐清安放下了对金州的担忧,接见了王丰肃,这老头多次求见,都被自己拒绝了。

“将军是害怕我们教派在你的治下传开吗?”

等你们的行为,得到了我的认可,我将会彻底放开,而且济州岛现在不但对你们教派放开,同样也准许各国到此地经商贸易。

他本来还担心秦可卿学了贾府的风气,又是京城官宦之家出身,做不到马氏的程度。

“具体的事情,你自己去问李成贤,他会告诉你如何做的。”

“一升米一两银子,这是赈济吗?”

最后认清了现实的王丰肃等人,无奈的改变了自己教义,以方便自己的教派在百姓中传开。

“那么我将回去金州修建教堂了。”

那么秦可卿就必须出面,代替自己在金州,宣示他的存在感。

金州镇江上下。

仍然要继续饿着肚子。

人心啊。

向谢友成和顾应时两人敲了警钟后,唐清安和金州的二弟刘承敏,夫人秦可卿分别去了一封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