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2)
第144章
金州总兵唐清安奏请朝廷,请求从南京船厂调派一百艘中小规模的快船,五十艘马船。
快船用为金州,镇江,锦州,登莱,朝鲜各地之间的联络驿船。
马船则为金州,镇江大军联动时,方便运送马匹。
马匹不同人,人只要有落脚的地方就能呆,战马更加的金贵,对船只的要求极高。
金州水师的战船,每次用来运马都需要临时改造一番,而且还并不能让马适应。
不管是登船还是下船都不方便。
马船上高下浅,密舱而狭旁,便于马匹上下和安置,本为大周立国之初,沿江府县运载四川所市马匹之用。
因为快船和马船形似,又是由一个船厂所造,因此很多人合称为快马船。
不过随着大周初定,国内清平,不管是马船还是快船,都和其他小黄船一样,用来转运贡物。
唐清安安抚了王丰肃。
“根据我们的探报,复州,盖州,海州……岫岩,各地都有辽民开始起义。
如今有了快船,只需要一个白昼即可达,从早上出发,傍晚即可到达目的地,更加的方便。
唐清安想了想,把顾应时招来了,前番他负责旅顺的盐场,而且从金州一路来镇江,也知道金州各地的具体事宜。
汉人的文化,从来就是百齐放,包容性最强的。
他便览各国的史料,不光知道大周的历史,同样也知道大周前朝大明的历史。
在老奴的手段下,速战速决获得了成功,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粮荒,不但从百姓手里抢夺了积存,最后假惺惺的说开仓卖粮给汉民。
南京还有马船三百八十艘,快船七百五十艘,因此朝廷准许了金州总兵所请。
“去年在金州,将军答应,准许我修造教堂,可否改变了主意。”
等王丰肃离开后,谢友成皱着眉头进来,急匆匆的送来一个消息。
对二弟刘承敏,唐清安从来没有怀疑,但是有些事,却不能让二弟来做。
现在的王丰肃,迷信自己的文化,可惜自己无法告诉他,历史上他是怎么屈服汉人的文化的。
不是他有野心,而是他害怕大周国内的内斗,会导致他的失败。
“去请顾应时。”
但是不管如何,天大地大祖宗最大。
文化都是自高而下,落后的文化被先进的文化所淘汰。
这百余万石蜀黍米,刚好能养活现在金州和镇江七十余万民众军士。
就这么简单?
王丰肃犹豫的正要离开的时候,唐清安终于还是忍不住叫住了他。
从一开始的欣喜,到后来的绝望,最后无奈的改变了自己的教义,等传回了西方,引起了教皇的大怒。
王丰肃失去了耐心。
“将军还有什么吩咐吗?”
不管是道教,还是外传来的佛教,包括当时的景教,哪怕是在历史上的大明,同样没有一概杜绝。
“现在大小长山的渔船有多少艘了,每月可获得多少渔获?旅顺的盐场产量有多少?各地的田亩,如今合计有多少?”
旅顺的盐产量,如今每日可产盐两万余斤,这些盐一半用来民生,一半用来腌制。
才一进门,就听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年,多少人忍受饥饿,导致疾病缠身,留下了不少的孤儿。
至于不准拜祖宗这些事,提都不敢提。
王丰肃并不认为自己的话很好笑。
接下来金州,镇江上下,要全力开始收留难民了。
“王教士为金州解决了很多难题,红夷大炮也是因为王教士的原因,葡萄牙人才轻易的松口,所以王教士请放心。”
传教士去东方传教,怎么就在东方改变了教义,到底是谁传谁的教,得知后的教皇当然轩然大怒。
“只要遵守我的法律,不做伤害我国的事情,我欢迎任何国家的,爱好和平的有文化的人和事务来济州岛。”
唐清安终于停下了笑容,自信的看向王丰肃。
获准在大明境内行动的这些传教士,包括眼前的王丰肃,用了几代人的努力。
听完谢友成的汇报,唐清安了然。
唐清安皱起了眉头。
害怕?
唐清安愣了愣,随即大笑。
王丰肃他们这些传教士,因为百年来用文化和武力,征服了那些愚昧落后的国度,竟然敢小瞧汉人的文化。
金州,镇江两地的官员,以为年初已然达到了收留难民的高峰时期,却没有想过老奴的统治会这般的惨无人道。
从他心底里,认为这两个国家虽然广大,胸襟却比不上千年前的唐帝国,唐朝才是海乃百川,万国来朝的伟大的帝国。
上个月,岫岩的义民被蛮人所镇压,屠杀了数千人。”
光复金州两年余,虽然有他多番的努力,稳定了金州的局势,但是他还是大周的金州总兵。
至今他们西方人都称东方人为唐人,唐朝的不少文化都深受西方国王和贵族们的迷信。
“济州岛?”
唐清安打开一看,是沈阳那人传来的。
除非自己老老实实的把自己当做大周的总兵。
夫妻同心齐力断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