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条件(2/2)

这一万几千兵是营兵,不是军户,费惊人。

“就绫阳君李倧,你去告诉金瑬,让他来见我。”

唐清安远光肯定比不上伟人,但是他有历史可以借鉴,知道这几年是辽东总体上,难得太平的几年。

“将军,我们准备推翻无道之主的统治,另选贤明之君,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毛文龙时,多次被后金打败,仍然获得了他很多的支持。

“朝鲜怎么还没有动静?”

才两年,金州南部不少百姓已经忘记了疼痛,居安思危啊!

现在还远没有到太平的时候。

顾应时,陈恒等官员,见将军谈兴大发,都嘴角翘起,顺着将军的话附和。

“目前看来不错,能根据形势而做出安排,而不是墨守成规,我对你有信心,尽管放手去做。”

“你这里治理的不错。”

“先屯田,聚人口,等食物充足了,人的需求就多了,最后在建城镇。”

层层鳞光的汉江,入了大海就变成了波浪,驾船的船夫十分的吃力,而有人一脸的担忧。

结果不管是顾应时,还是后来赶来的冯胜之,以及亲卫营都不同意,唐清安这才作罢。

谢友成在朝鲜呆了几个月,朝鲜话都说的十分的流利了,出行连翻译都不用带。

“尽职尽责说的简单,做起来可难了,朝廷里的官员,要都是尽职尽责,哪里还有我等在这苦寒之地过这般苦日子。”

陈恒看了顾应时一眼,见他没有要出声的意思,知道对方打定主意,要把功劳全让给自己。

“不过是尽职尽责罢了。”

入了城,和陈凯武等将领见了面,听取了汇报后,最后才见了谢友成。

把砍伐下来的树木,由我们去掉枝叶保留主干,然后和他们换鱼虾贝类。”

闻言,唐清安笑了。

陈恒被将军认可,虽然满心的高兴,却仍然平静的说道,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又想到登船以来所见军士,皆兵甲精良,士气高昂,暗自和朝鲜国内的军队比较了一番。

干净的被固定的木桌上,连茶盘也固定了,上面有凹处,可以放茶壶茶杯。

醒悟过来,自己自作多情了。

唐清安对长山分巡道陈恒笑道。

李倧面对后金大军的入侵,几次下来才被迫和后金结盟,而私底下却仍然称大明的名号。

“不少人隐晦的向我打听,将军支持谁,可见还有很多人在乎我们朝廷的态度的。”

虽然还缺少耕牛,但是金州以前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李贵早年还是跟随现在的朝鲜国主,当年的光海君一起抗倭的。

进了船舱,里面的房间布置的整洁。

“见过上朝将军。”

本来他还想进入长白山脉,去山里的兵堡转转。

唐清安又指了指远处劳作的百姓们。

小船靠近了海船,船舷上放下了梯子,几人顺着梯子爬上了大船,唐清安早已在此等待。

因此金州镇江裁军,对未来三年的大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助力,不然多了一万几千兵的开支,是一个极大的拖累。

至于派大军跃过长白山脉攻击东岸,姑且不提蛮族有没有供应大军的粮草,就算有也不会有人做这种事。

有骑兵的骚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好事。

“金兄,这金州将军真的会支持绫阳君吗?”

并没有目中无人的傲气,反而显得温和有礼,只不过开口就指责朝鲜国王的不是,让他有些不快。

唐清安不可置信。

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就像后世,伟人们推断了形势,做出了大裁军的决定,为各地发展经济减轻负担。

历史上此人做的不错,而支持怀恩君李德仁的朝鲜大臣,哪怕说的多么甜言蜜语,谁知道最后面对蛮族的压力,李德仁会不会改变态度。

“几个月了还没定下来?”

两人恭敬的说道。

能顺利保障后勤运转的,只有从辽阳出发,一路过堡到凤凰城,或者从寛旬出发。

李贵叹了口气,现在已经迫在眉睫了,最近各地抓了不少叛党,相信很快就会牵扯到他们。

小船顺着汉江到了出海口,才见到了几艘海船,上面挂着金州的旗帜。

总之主动裁军是百利而无一害。

所以镇江收拢的辽民,在兵巡道道官的带领下,一边开垦田亩,一边在长白山脉险要地带修建军堡。

不但把朝鲜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还大肆坑害清官。”

“这一带林子多,为了屯田砍伐了很多的树木,除了留下来当柴火,打造家居,制作房梁等,还能剩下六七成。

唐清安痛快的说道,目光坚定的看向两人。

金瑬和李贵从政多年,知道该来的始终要来的,迎着金州将军的目光,等待他提出的条件。

“我没有条件。”

两人一脸的错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