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条件(1/2)
第135章 条件
地盘大了,士兵反而少了。
以前只有一个金州,却有五万兵,八千水师。如今多了镇江,多了千里的长白山脉以东一带。
整个金州反而降到了四万兵,水师五千人。
水师原来是朝廷各处调来的,虽然水兵多,却良莠不齐。
根据北镇和谢友成留下的人等,打探传来的消息,沈阳蛮族果然散了兵,食于乡野。
因此水师里的老弱也被撤裁了出来,只留下精壮。
一则节省的军饷,可以养精兵,朝廷目前只给四万兵饷。
二则也算是回击不少人对他的弹劾,不是担忧他么,他主动解散军队行不行?
接下来就该朝廷担心了,万一蛮族打北镇,别怪金州不出力。
虽然几年内是不会发生的,但是朝廷敢赌么。
同时回应朝廷只给四万兵饷,金州穷,给了四万兵饷就只能养这些人。
“这些人也不会受许多的伤害,远离家乡,忍着悲痛,来这里重新安家。”
和历史上一样,最后的确是此人登了朝鲜王位。
“又要经过船厂,还要渔场的配合,要不少力气,你的确是个勇于办事的人才。”
读书人就是这种德性,喜欢端着。
索性蛮族在东岸的兵力不多,目前看来没有太大的威胁。
“听闻朝鲜西派很多贤才被打压,甚至流放,屠杀,我得知当年我国入朝联合抗倭,西派出了大力,如今却落得这个下场,实在令人惋惜。”
长山以散落成村庄的形势,并没有建大城,因为地理不同,这里山多。
历史上蛮族攻下沈辽两地,收复这一带,也是从寛旬出发,后来毛文龙打下镇江,皇台吉则是领军从辽阳出发,途径凤凰城。
不但冷落西派,还打杀西派,自己多少的门生故旧因此销声匿迹。
唐清安点点头,十分的满意。
有的地方已经有了城镇的雏形,有的地方还散成村落的形势,因为有金州供应铁器,农具,粮种。
“这里堆这么多木料做什么?”
乌云阴沉,正是商谈阴谋的天气。
只要镇江不失,这东岸一带就不会有什么风险,顶多小队的骑兵来骚扰。
大仗是没有了,在长白山脉里,双方以兵堡互相厮杀,倒还是时有发生。
虽然有唇亡齿寒的道理,可是能认清道理的人却不多。
“好好干,明年等着看你的结果。”
这话说到了李贵的痛处。
唐清安拍了拍陈恒的肩膀,带着人离开了长山。
就是关内,也不是所有民户家里都有耕牛的,仍然很多农夫,也是把自己当耕牛使。
当年西派支持光海君李珲,谁想李珲上位后,却偏袒大北派,重用外戚。
“绫阳君李倧,此人是朝鲜先王嫡孙,又深受其喜爱,推举他的人最多。”
“其实将军能一锤定音。”
在选派官员的时候,顾应时曾告诉他,起点越低,出的成绩才越醒目。
因此他才会主动请缨来长山一带
“他们仍然在争执推选谁当新的朝鲜国主。”
镇江又不同于金州,沿路修建兵堡,散了不少的军力出去驻守,原来的十营如今都没有满编。
“既然联络我们,那就没有什么差错了,我现在担心的是,金州将军会不会狮子大张口。”
事到如今,只能孤注一掷。
各地不管快慢,都在发展,一路鼓励,听取困难,给出意见,走走停停,过了一个月才到了镇江。
唐清安恍然了一阵。
谢友成笑道。
如果不是因为政治上和北派斗争失利,国主又重用外戚,作为西派的领袖人物,为了挽救西派,他只能选择和金瑬等人结盟。
“唉。”
李贵默默的观察年轻的金州将军,这位连败蛮族的,上朝的后起之秀。
本来就是机密紧要的事,却迟迟不能决定,难怪朝鲜成不了什么气候。
这其中十分的复杂,火候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唐清安不以为意,指了指一处木场,里面山高的木头,堆积了好几处。
不然金州还有余力养活更多的军队,接下来又该朝廷担忧了。
李贵沉声说道。
对比两年前的金州和各海岛,起点已经好了不少了。
“好。”
这些大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极为难砍伐,浪费了倒是可惜,因此我写了公文,联系了长山岛渔场。
“你觉得谁最有希望。”
唐清安带着亲卫营,没有出海,而是走的陆路。
过了三日,汉江边上,几名穿着蓑衣,戴着箬笠的人,紧张的登上了一艘小船。
“你们就是金瑬和李贵了,常听谢先生谈起,两位乃是朝鲜的大贤,可惜朝鲜国主昏庸,放着大贤不用,任用小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