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面谈(1/2)

第85章 面谈

史鼐又犯了老毛病,他纠结了,犹豫了,内心有些怕了。

此子的野心,真的令他有些惊惧。

自从对方出海以来,所出之计策,一条比一条胆大,一条比一条超出常人想法。

而更为神奇的是,此子却都办成了。

不但办成了,而且远超过前番的计划。

蛮族这般兵盛势不可挡,百战百胜,辽西人人畏惧,谈蛮色变,而此子却敢领几百人出海,直面锋芒。

不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实力也滚雪球,不,雪崩一般的壮大起来。

唐清安看到了史鼐,就想到了自己。

两人其实都是普通人。

只不过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步步先机之下,才一帆风顺。

如果大周失去了辽西走廊,那就会全力防守山海关,不会再有支援补给送给金州。

而唐清安不是,已经是荣国府的女婿,几家同气连枝,你中有我,实为一家。

如今小冰河时期,加上大周人口繁衍之快,已然亿万之多,传统的粮食产量又不高。

就算换成自己,除非立马把番薯,玉米等物育种几代,在全国推广开来。

丁源这次却没有阻拦。

想要以此获得权势,来保自家的势力,彻底恶了皇上。

就像伟人说的,就怕事情扎堆,所以唐清安看来,去陕西山西才是一条死路。

贾府无法出面,则由王子腾出面,史家则在朝堂周转,流于太上皇和皇上之间。

“这件事又不是你的错,唐清安既然是有眼光的,当然知道这件事是冲他去的,如何又会怨你。

丁胜安闻言,苦着脸说道。

“我此番回去后,会开始置百官,着手清田事宜,命屯田官,在各岛各处开垦荒地。

唐清安如今是副总兵,来锦州向辽东经略汇报事宜,是合乎规矩的,但是去北镇却不行。

为了保卫京师,金州这等孤悬海外之地,当然就不会在视线之中。

地方民寇如今看上去好剿,好抚,可是民寇来自于民,源源不绝,除非有粮食,否则杀一万起十万,杀十万起百万。

这是时代造就的苦难,不是人力可抗。

其中一事不平,则民寇不绝。

这件事又是我们其中有出力,万一清安兄弟的义弟又个好歹,难免迁怒我们,影响几家的关系。

所以北镇不能败。

“那史公先赐我三百空扎,我回去也好置官,先行屯田修物,等史公传来确信后,我再开始清田。”

换做是谁家长辈不恶心?

最重要的是皇上当时已经获得权势,而王子腾不但没有建功,反而让朝廷损失惨重。

这番下来,两府算是彻底恶了勋贵门第。

贾敬虽然厉害,却终归不知道大势。

想必王子腾归途中,已然有预感了罢。

辽东战事平,每年能省下千万石物资供给,减掉三饷,全国清查田亩,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加上高产作物等等。

可惜。

史鼐此人,需要逼一逼。

“我原来受困于蛮族,得将军解救,其又有光复金州之德,我本是金州人士,于公于私皆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两人出关以后,朝夕相伴,对陈德言的才能,丁胜安心有佩服,如今这般情况,显得自己好没有义气。

辽西明军大为恐慌,想要全部撤回关内,有了袁崇焕抗拒命令,带着人马死守宁远,才算是保住了辽西走廊。

“父亲,请切保清安兄弟的义弟,我们几家关系非同寻常,而清安兄弟已经受到贾府亲眯,定下了婚约,前程可见一斑。

如果是外人,那么是二品武将,敢这么做会彻底恶了史鼐,毕竟对方是辽东经略,地方最高长官。

如此就算有人弹劾你,才好出面为你辩解,护你的周全,不然朝廷一纸令下,令你回京申辩,岂不是更耽误了你之大计。”

而辽东节度使,对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

北镇镇远堡。

丁源收起信件,看向自己的儿子丁胜安。

“我已经去打听了清楚,那陈德言在大牢里,并没有被虐待,而是单独关押,可见并没什么危险,你又何必这般姿态。”

唐清安闻言,这件事的确急不得。

丁胜安自从放出来后,这些时日很颓废,自觉自己对不起陈德言。

听到李达祖对唐清安的称呼,谢友成心里有底了,松了口气,这件事有的谈。

如果北镇败了,很可能大周就彻底丢失辽西走廊了。

你却是小瞧了人,对方既然短短的时间里,做出了这么大的功绩,又岂是容易迁怒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