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黑暗中待久了,就渴望去逐光(1/2)

第69章 黑暗中待久了,就渴望去逐光

方才还是艳阳天,突然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似乎上天也体会到了蔡邕的那颗“不甘”的心。

——“轰隆隆!”

虎牢关内,馆驿旁的一株空心柏被雷电击中,一段粗枝轰然断裂,砸在馆驿的屋顶上,就连瓦砾也微微的颤粟,窗棂剧烈的震动了下,狂风猛卷而入,屋内烛火寂灭!

整个馆驿顿时一片漆黑,与之相伴的是女人的尖叫声。

柳羽与蔡邕本正聊到关键之处!

感受到窗外的劲风。

黑暗中,柳羽试着去寻物堵住窗子,蔡邕则是眯着眼,任凭狂风吹拂,这一刻,眼前一片漆黑,他想到的却是他前半生的郁郁不得志!

年轻时,他从名师,却因无人举荐,徒有奇才,赋闲在家里。

结果,他产生了一种怨怒的情绪,终日闭门不出。

期间执笔为文,都是以一种近似呼“嬉戏”、“自我解嘲”的笔调,来表达对时弊的热讽和不得贤官明士之识的心绪。

他写出过《释悔》一文,他自比东方朔、杨雄、班固、崔骃等人,他想要以自己的学识,为振作朝纲出力,但他的性子却又难与腐恶势力同流合污!

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他才被时任司徒的桥玄所发现,所赏识…

可不是每个学子,都能入了“桥子”、“蔡子”的法眼。

蔡昭姬的童年是在北国长大的,北国的草原也熏染出她那豪放不拘的性格。

就在刚刚…

可你要冷不丁的说一句,“那年过年,我爸给你送了一个索尼收音机”,那一准儿老师就能喊出你的名字来,印象特深刻。

他从不甘心!

太学石经上的“帝之辅弼,国之栋梁”,便是他终身为之奋斗的字眼!

相对而言,这一计也更容易成功。

所谓“下”策——北国草原,草原童话,世外桃源,安恬度日!

由于这里发展较慢,地广人稀,历来便是中土被流放囚犯的集中地。

过得许久…

所以…无论怎么看。

“我有何不同?”

——“但,我蔡邕还是选另外一条,我选柳观主所谓的‘上’策!”

的确,诚如蔡邕所说,每一年太学的弟子上百之众,除了一些家门显赫的如袁绍、荀攸、刘表等,也只有那些特点鲜明,例如曹操、张邈、胡毋班这样的…能让蔡邕印象深刻。

蔡邕略微思索,旋即摇了摇头。

而伴随着他的笑声,窗外阵雨过后,天再度放晴。

“柳观主不是说过了么?”蔡邕轻吟道:“若要做‘帝之辅弼、国之栋梁’,那势必要踏上这刀山,闯入这火海!”

窗子被堵上了,狂风不再,雨也小了一些。

无论是“城旦”,还是“城旦舂”,都要忍受沉重劳役的折磨,常常因饥寒交迫或者瘟疾疫病而丧生。

“那么?蔡子多半记得,有一个太学生,为了讨问道、儒之别,特地在蔡子的府邸门外等候了两日两夜。”

迷惘与不甘中又多出了几许疑窦。

按理来说,流放此地的刑徒,均要服苦役,男犯要承担筑城、修路、修桥等劳作。

——帝之辅弼,国之栋梁!

大雨倾盆之前,柳羽将第一条路,那所谓“下”策讲述给他。

流放到这里,都是一个死局。

朔方郡在北荒,势为死地,流放此地者能活着的十不存一。

就好像是后世同学聚会见到老师,告诉老师自己的名字,老师未必有太大的印象。

很多时候,柳羽也会想。

这等判决的好处是,蔡邕得罪的那些“权贵”非但不会反对,反倒会极力支持。

那是劝他利用一些太学中的关系,左右廷议时的审讯。

朔方内的服刑地在五原郡,这里是汉朝北方八边郡之一。

“自打武帝朝以来,流放朔方多是九死一生,能活着回到中原的十不存一,可偏偏蔡子不同!”

他本身又太微小了,微小到他的那些谏言不仅没能实施,反倒是让蔡家遭逢大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