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大明式的计算机底层概念(2/2)
好像是某种程序语言。
用二进制数来表示,就是0和1。
第一台纯晶体管计算机崔迪克在1954年诞生。
真正的通用计算机,也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现的。
汪莱和齐彦槐快步出列,少傅、司空两个九卿也紧随其后。
程序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直接说法,让机器完全理解并完美执行。
所以,朱靖垣现在看到电脑屏幕上有汉字,就知道工部绝对没有把汉字全做进计算机。
因为现在的电脑也不需要将所有汉字输入进去。
比如说一组电路或者一项控制功能,在四爻(四位)机器上执行的方式是“关关关开”。
对二进制机器而言,他只能理解开和关。
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这其实也是所有程序语言的基本逻辑。
在翻译器上输入人类语言,翻译器给机器翻译成机器语言,再让机器去执行计算。
电视前面的台子上是几排规整的按键。
告诉机器,我输入addition或者加,你就去给我执行“关关关开”。
朱靖垣眼前屏幕上的程序中的命令,确实全都是一个一个的单字。
要让汉字在屏幕上显示,还要把汉字做成点阵图像。
最早的计算机几乎所有设备都是专用的。
收到皇帝要过来的消息,都提前站在了计算机两侧等待,看到皇帝马上行礼。
对大明的工匠们而言,这种命名都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越往后的语言编制的程序性能越低,因为要经过读取和翻译,转化成机器语言之后再去运行。
同时,眼前这个屏幕肯定是非常“高级”的功能。
我依次按下写着addition这几字母的按键,计算机收到按键对应的信号去查表。
最先建设铁路的英国人,选择的铁轨宽度是正好容纳两匹马行走的宽度。
开和关的意义,阴与阳的象征,断开与连接与执行,三者的意味天然趋同。
键盘的旁边还放着几份文件。
人向机器传递的所有指令,想要被机器所识别并执行,都要转化成一连串的开关命令。
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一半,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
朱靖垣在心中对比了一下前世计算机的发展脉络。
这时候的计算机就不是用来处理文字的。
就是自己日常用的汉字,加上世祖皇帝推行的句读符号系统,以及一些夹杂其中的空位。
越往前的语言编制的程序性能越高,因为可以直接输入机器,直接进行物理层面的运算。
最早期的计算机,是与人类语言完全没有关系的,就看使用者怎么去命名和解读。。
再次基础上,这也还只是点阵字库。
这样字节长度就增加到了十六爻。
无论是addition还是加,都只是人类方便自己记忆的“备注”
甚至可能是早期的高级语言了。
要让汉字勉强完整显示,不缺少笔画,也要十二乘以十二的点阵。
汉字肯定是这么处理的,也只能这么处理。
在大明被称为一个“字”或者“卦”,就是八卦的卦。
它已经有了显示器和键盘!
周围还连接着电传打印机、传真机、打孔机等外置设备。
要控制计算机,就要直接去控制四个开关,组成“关关关开”的效果。
大明的工匠们努力攻关十二年,终于把这套东西做出来了。
这对于早期的计算机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这就能够容纳字母、数字、常见符号了。
大明人在小本本上写下了“加=阴阴阴阳”,或者是画上三阴一阳的爻线。
就算是只记录通用汉字表,也需要2.25mb。
最后计算机算完的数据,也用纸带上对应位置的空洞顺序,来表示一串的开和关。
计算机里面的开关太多了,人们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就将其分成一个个的小组。
后世的通用计算机字节长度是八位,因为ibm设计的第一套通用计算机,在七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位校验码。
如果能让计算机直接识别人类语言就好了。
第一台公开的大型计算机埃尼阿克在1946年诞生。
这样四个到八个一组开关的开关命令的长度,在后世就被称为一个“字节”。
每一个晶体管的两个状态,能够表达的两个数字,在前世被称为一个“比特”。
越往前的越接近机器语言,越往后的越接近人类语言。
一个点阵的开关也要用一个字卦控制。
当时的超级计算机内存也只有100kb出头的样子。
朱靖垣当初是给了方向,后续几年也陆续给了一些指导。
在机器里面实际上都是在干“关关关开”的活儿。
第一套通用计算机在1965年公开销售。
英文编程也不会把addition打完整,那这一个单词就需要64b的空间来容纳。
其实程序语言不是不能使用汉字,因为早期程序语言本质上不是人类语言。
然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怎么“输入”addition或者加。
为什么不能是我说我们人类的语言,然后你这个机器自己去翻译成你们机器能理解的语言?
可以容纳所有的字母,再加上几个常用的符号。
计算机算完之后输出,再让翻译器翻译成人类语言。
要通过键盘把汉字打出来,输入到电脑里面去,还需要一个输入法程序。
一个字卦长度至少要增加到十三爻,有八千一百九十二的容量才能容纳。
当时的大部分硬盘都装不下,更别说内存了。
这还只是英文,如果要记录汉字的话,难度就进一步飙升了。
但是在登基前的这几年,朱靖垣没有持续关注,现在对他们的最新进展也感兴趣。
如果是英文系统,这时候就在屏幕上依次显示addition几个字母。
于是朱靖垣直接站了起来:
“好,汪工、齐工,你们两位带我去看看,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吧。”
“其他机构也有了相同构架,算力略低的同系列型号。”
这台电脑多半也会出现打一个字就要等好几秒的状态。
如果把汉字当做是一个个的人,这个表格相当于所有他们所有人的地址表。
一行人在齐彦槐的引领下去了钦天监的机房。
很可能是一个按键固定出一个字,一个对应一个固定的程序命令,剩下的就都是标点符号和数字了。
这个命令在机器看来,名字和意义就是“关关关开”,没有什么别的附加意义。
在大明被称为一个“数”,或者“爻(yáo)”。
在大明的计算机器相关的研究中,工匠们习惯用阴和阳来代指。
仔细看的话,还能发现一些规律,似乎是用特定的单字和数字,组合表示特定的逻辑。
但是在人类视角下,“关关关开”只是一个编号,单纯看这个容易混乱。
电子管计算机,大明只发展了两代验证机,根本没有大规模推广,就没有继续制造了。
每秒一百万次容易理解,这是前世美利坚六十年代初计算机水平。
关键是,为什么是我这个人类,把自己的话翻译成你这个机器的语言。
乍一看好像是乱码。
不过比打字机键盘更加复杂了。
反正电脑不是处理文字的,当时的命令也只有几十个,单词都用简写也不会认错。
正是这第一套通用计算机,留下了每个字节八个比特的计算机底层惯例。
之所以都是英文而没有汉字,是因为早期程序员都用英文,所以用英文去记录和表示命令。
输入英文是一个相同表格有几个字母循环查几遍,汉字是设计两到四层嵌套的表格逐次查一遍。
知道变电脑用的程序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大层级。
如果是汉字系统,这时候在屏幕上显示“加”。
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差距,就好像后世的台式电脑和手机之间的差距一样。
字卦长度要增加到十五爻,有三万两千七百六十八的容量,才能整个《大明标准汉字总表》的所有汉字。
最早的计算机字节长度是四位的。
机器语言,就是直接输入开和关两种信号,可以想象对零和一两个键反复不断地按。
怎么让机器知道“加”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人类给决定给机器做个翻译器,或者说转换器。
按照朱靖垣的建议,直接钻进了晶体管的方向,并且直接朝着通用计算机前进。
输入法这个东西,在后世看来很常见的东西,在早期电脑上绝对是黑科技。
这个过程跟英文打单词是一样的,区别只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显示,最后组合起来形成命令。
ibm公司在1965年正式公开销售的system 360系列计算机。
低级型号的电脑,很可能根本没有屏幕。
因为屏幕上显示汉字和字母,哪怕是只有几十个,也非常浪费存储空间。
早期的英文电脑同样是没有屏幕的。
操作员都是盲打的。
至于完整的八千个汉字,只能等下一代的电脑,把集成电路做出来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