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谋划(1/2)
安顿好瑞霖,陈返並未急於返回清水镇。
郡城的繁华与机遇,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他婉拒了天枢阁安排的住所,带著周文远,如同两个最寻常的商人,融入了郡城汹涌的人流。
他们不坐马车,选择步行。
陈返的目光不再局限於武道,而是敏锐地扫视著街道两旁的商铺、酒肆、客栈、车马行。
“文远,你看这『锦绣坊』,绸缎生意做得极大,但来往客商多为本地豪绅,鲜有外地大客。”
陈返指著东市一家气派的绸缎庄低语。
“其门面虽大,后院仓储却显侷促,应是主家根基深厚,但扩张受限。”
周文远顺著看去,暗自佩服家主的眼力。
行至南城,这里是各类作坊和批发商聚集之地,喧囂更甚。
“百工巷”內,铁器敲打声、药材研磨声、织机梭动声交织一片。
“此地人流货流密集,但环境嘈杂,地价却因靠近码头而居高不下。”
陈返在一处售卖竹木器具的店铺前驻足,看似隨意地翻看几个竹编果篮,实则感受著材料的韧性与工艺。
“若在此设点,便於採买原料,联络行商,但非宜居之地,亦不適合我陈家现有產业。”
他们穿街过巷,陈返的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幅郡城的商业地图与地价图谱。
何处是豪商巨贾云集的销金窟,何处是行商走卒的集散地,何处是新兴的潜力区域,何处房价虚高,何处又有价无市的隱秘好地…
凭藉万物图鑑赋予的细微观察力和穿越者的见识,他总能从店铺的客流、货物的成色、伙计的精神面貌、乃至街面青石的磨损程度中,捕捉到常人忽略的信息。
午后,两人来到西城。
这里相对清幽,多是一些老字號的文玩店、古董铺、医馆,以及一些闹中取静的茶楼雅舍。
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成荫,距离天枢阁武馆也不算太远。
“此处不错。”
陈返在一处临街、带一个幽静小院的铺面前停下脚步。
铺面不大,门脸古旧,掛著“歇业”的木牌,门楣上依稀可见“墨韵斋”的字样残跡。
“位置適中,闹中取静,靠近武馆方便探视瑞霖。铺面虽小,后院却方正,稍加改造,住人、存货皆可。最重要的是…”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环境。
“此地氛围清雅,与我陈家金缕阁『匠心祥瑞』的定位颇为契合。”
他向隔壁店铺的掌柜打听,得知这“墨韵斋”原是一位老举人的產业,老举人病逝后,其子孙无意经营,正欲出售。
“周管家,去寻牙行,问问此处的具体价码,连同后面那院子的格局图也一併要来。”
陈返吩咐道,心中已有了初步意向。
这並非要立刻將陈家產业重心转移,而是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桥头堡!
一个家族在郡城的落脚点、信息站,乃至未来產业升级的跳板。
他想像著未来苏晴可以带徒弟来此开设金缕阁分號,专做高端定製;
家族商队往来郡城,可在此休整中转;
逢年过节,一家人可来此小住,探望瑞霖,领略郡城风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