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张扬(2/2)
“哦哦,这确实有点复杂。”
张扬抿口茶水,拧上保温杯盖:
“毕竟我给你们上的是通识课,并非专业课,所以没有讲太透彻。那既然你们这么感兴趣,我重新给你们讲一下。”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随后在直线末端分个叉、一上一下又接出两条平行线。
“为了方便理解,我就以我的实际人生做例子吧。”
张扬老师指着前面那条直线:
“这条直线,代表的是我从出生到18岁的人生,18岁时,我第一次高考落榜了,这时候我面临两个人生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复读一年重读高三,然后继续考大学……我第二年高考成功考入东海大学,然后龙科院读博,然后回归母校任教,成为你们的老师。”
说着,他手指在直线分叉处滑过,滑到上面那条分叉线:
“这就是我当初选择的人生,也就是我现在的人生,那这条世界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a世界线。”
江然三人点点头。
这个概念不难理解,尤其他们私下已经讨论过无数次。
“但是,当初我18岁高考落榜时,人生还有第二个选择。”
张扬老师手指退回直线分叉处:
“我也有可能不选择复读,直接进入社会、或者南下打工。”
“搞不好我就抓住那些年的互联网机遇,成为上市公司老总、互联网巨头、金融巨鳄什么的。”
程梦雪被张扬的幽默逗笑。
但一切皆有可能,谁能预料当初没选择的路会怎样?会走向怎样的人生?
这次,张扬老师手指没有上滑,而是走向下面那条平行线:
“那么,这条张老师没有选择的世界线、也就是我没有成为你们老师、而是成为上市公司老总的世界线,就叫做b世界线……这个你们能理解吧?”
三人再度点头。
经历过数次世界线变动的他们,自然能理解不同选择下会分支出不同世界线。
“但是。”
张扬老师话音一转:
“【这两条世界线,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或者说,任何两条世界线,都不可能同时存在,我们的世界只能固定运行在一条世界线上。】”
他语气加重:
“就像《薛定谔的猫》这个假设实验一样,盒子里的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绝对不可能出现‘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或是什么‘死和活着的迭加态’这种可笑情况。”
……
薛定谔的猫。
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思想实验。
上世纪30年代,以尼尔斯·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量子迭加态”,既是说,量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或多种状态。
而爱因斯坦和薛定谔,则认为这种观点很谬论。
爱因斯坦曾给薛定谔写信指出,不稳定火药桶的状态包含爆炸与未爆炸状态的迭加,这是荒谬的。
薛定谔也是这般认为。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种荒谬,他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一只猫、一瓶毒药和一个放射源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
毒药是否释放,即猫的生死取决于放射性原子的状态。
那么,根据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解释,在打开盒子人为观察前,猫就处于生与死的迭加态。
这显然是可笑的。
就算盒子不打开,里面的猫只可能是死的、或者是活的,不可能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正如刚刚张扬老师所讲,他不可能同时选择复读以及不复读,也不可能同时踏足在两条世界线上。
但。
更可笑的事情还在后面。
薛定谔的《薛定谔的猫》实验,本意是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批评甚至嘲笑。
可结果……
由于这个实验浅显易懂、传播甚广,如今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实验,却成为当代量子力学基本图像的一部分。
不知薛定谔本人看到今天这种情况,会不会感到无语且无奈。
“那么,接下来,重点来了。”
张扬老师敲敲黑板:
“既然不同世界线不可能同时存在,那现在处于a世界线的我们,要想跳跃到b世界线上去,就必须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才行。”
他微微一笑,左右看着三人:
“现在,你们三个来设想一下——”
“到底什么举动,才会引发世界线变动?”
“才会让我们的世界从a世界线……跳跃到b世界线上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