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曹叡渡河(1/2)
第369章 曹叡渡河
司马懿哪还不知道自己被毌丘俭给算计了。
一气之下,踢翻几案,又取来火把,打算连信一起烧掉。
然而火星溅落的瞬间,他心中蓦地一咯噔,又猝然停下。
脸色阴晴了数息,终于搁置火把,老老实实取信来读。
这一读,差点没给他气死。
原来早在大军行至济北的途中,毌丘俭就趁着啸营混乱之际,从汉军的眼皮子底下偷溜离开了。
他打算绕道泰山、徐州进入淮南。
然后联络南方诸宗室、将领,一同北上勤王。
为此,他还专门写这封信感谢司马懿替他打了掩护。
没有司马懿,自己还没有合适的机会摆脱关平的纠缠呢。
司马懿还能说啥?
立即跟关平打小报告?
还是跟曹叡打小报告?
好像都不合适。
前者会被季汉君臣视为失信,怀疑他是不是早就跟毌丘俭串通好的。
后者……谁知道曹叡是不是跟毌丘俭串通好的?
于是思量片刻,他决定以不变应万变。
当夜直接宿在这片营地,假装继续劝说毌丘俭。
而只要“毌丘俭”始终不渡河,他就始终有理由赖在这里不走,远离顿丘和濮阳那两风暴眼,更好地实施他左右逢源的计划。
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只维持了一夜。
翌日一早,有军中探马来报,说天子亲率王师去往顿丘上游的黎阳,也即白马津北岸那城。
其目的不言自明。
趁着汉军注意力被牵扯在兖州东北部之际,从西边的白马津发起突袭,攻其无备!
正好白马津就在濮阳的西边。
连上高唐这里的人马,恰好形成了对季汉君臣东西夹击的态势。
其中高唐这边距离更远,却也正好把关平的人马远远调离了濮阳的汉帝行在所。
不知内情的,只会称赞一声曹魏君臣配合默契。
而知道一些内情的汉军将帅,更会大骂司马老贼果然贼心不死。
不然怎么曹叡渡河的时机就那么凑巧呢?
你说你司马懿昨天也被人坑了?
那你昨夜怎么不立即遣人来报信?
还说你司马懿不是大魏忠臣?
这下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只能说,曹叡果然是跟毌丘俭串通好的!
甚至已经将司马懿的一些反应提前预判!
情急之下,司马懿没有急于找哪一方去自辩,而是本能地选择先攥紧兵权。
具体来说,就是先把毌丘俭抛下的五千残兵通通接应过河——这时候也没必要再遮掩毌丘俭已经离开的事实了。
其后则以天子车驾亲征,自己肩负掩护东翼的任务,要求各部人马不得擅自出动,原地待命。
如此折腾了大半天,算算时辰,曹叡的天子大纛怕是已经出现在南岸的白马城下了。
若行动迅捷,说不定都已经攻入了城中。
那这时再去找濮阳的汉帝解释,于事无补。
于是把心一横,闭守营寨,彻底作壁上观。
你曹叡不是要搞突袭吗?
那就等你打了这一仗再说。
甭管最终谁胜谁负,只要自己攥着大军不下场,不表态,就总有回旋的余地!
……
曹叡突然亲征且渡河。
这个消息一传到濮阳,立即引起了行在所上下震惊。
不是震惊于曹叡出尔反尔,明明谈得好好的却突然搞偷袭。
说实话,这数月谈判,双方私底下就没少擦枪走火。
大河上双方斥候船更是天天都要见血的。
也就入冬之后,河水结冰而枯流,才稍稍消停下来。
却是换成了更残酷激烈的哨骑缠斗。
总之,和约一日不谈下,双方就一日都处于交战状态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