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各有观望(1/2)

第366章 各有观望

麋威来到濮阳的时候,双方的使者已经在大河上来回跑了几趟。

对面诉求颇有些耐人寻味

曹叡专门给刘禅写了封亲笔信。

信里尊称比他还小三岁的刘禅为“兄”。

又将汉魏两国称作兄弟之国,这些年的彼此征伐比喻为兄弟阋于墙。

他宣称两边再这么无休止地打下去,非但违逆人心思安的大势。

还会导致中原凋敝,生民百遗一。

那时四方胡虏蛮夷来犯,中原无力戍边,恐有大祸。

所以提议双方定下盟约,铸剑为犁,然后携手合作,共御外侮。

简而言之。

曹叡是来求和的。

此事一经传开,自然迅速激起千重浪。

首先自然是早前在洛阳鼓吹分封诸侯的那一派人物。

什么长水校尉廖立,屯骑校尉孟光,谏议大夫杜琼……此时再度纷纷上表。

宣称只要此盟一成,则年内就可混一中夏,三兴汉室,奠定万世基业。

刘禅更是可以成为比肩太祖、世祖的立国之君。

如果说这帮人借机生事,还在刘禅和董允等人的预料之中。

那么当麋威来谒[yè]驾之后,竟也建议跟曹叡那边谈一谈,就委实出人意料了。

麋威的理由有二:

“其一,当此之际,我国尚需清理河南残敌,同时观望幽州司马师等人东征的结果。本就该以不变应万变。”

“其二,既然盟约是对面主动提出的,那我方正好趁机漫天要价。”

“若其应下,且条件足够优厚,未尝不能就此遂了天下人的心愿。”

“若不应,那破坏和平的责任就在彼不在我,陛下不至于因此失去士人所望。”

“高,实在是高!”刘禅忍不住称赞起来。

但一回头,却见董允面有疑色。

麋威:“休昭有何疑虑,直说便可。”

董允微微一揖,道:

“允不熟悉军旅之事,不敢妄言。但此时河北应还在秋收的时节。”

“敌军不顾农忙,大举征发民夫,难道只是为求一个和约而已吗?”

麋威赞许地看了董允一眼,道:

“那当然不止。”

“我在观望,彼何尝不是在观望。”

“往近了说,毌丘俭在大野泽的水泊之间负隅顽抗,只要他部人马不溃散,则曹叡便始终能以他为桥梁,勾连淮南诸外将,不至于彻底被隔绝在大河以北。”

“往远了说,北边的幽并二州,南边的扬荆二州,形势一日数变,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说胜负已分。”

“所以彼辈同样是抱着边打边谈的主意。”

“若说与我有何分别,那便是我朝占据天下大半富饶之地,随着时间推移,终能得大势。”

“而曹魏则每况愈下,若不趁着条件尚可来谈一谈,往后怕是连谈的机会都没有了。”

刘禅闻得此言,诧异道:

“照此说来,曹叡困守邺城数年,竟已失去斗志了吗?”

“并非曹叡。”麋威摇头道。

“是曹氏的臣属。”

刘禅跟董允对视一眼,渐渐了然。

司马懿父子暗中求封王,司马懿被召回邺城的事,他俩当然知晓。

这么一想,司马懿南归之后,非但没有困于皇城的窠臼,反而串联上下,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而曹叡很可能是架不住臣属请和的趋势,只能半推半就南狩而来。

只能说,那位大魏抚军大将军,果然是个颇有手段的人物。

听闻麋威的分析,刘禅心中已然大定。

至于是看清了局势而安定,还是因为看到麋威才安心,那就只有他自己知晓了。

总之,接下来的半个月。

双方继续派遣使者往来打口水战。

这边说不接受兄弟国之称,最多封个郡王。

那边说郡王太屈辱了,再不济也得保全大河以北的三州疆土。

这边说你有个屁的三州疆土,并州就剩个雁门郡了,幽州现在归不归邺城管都还两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