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洛阳的风向(1/2)

第361章 洛阳的风向

消息传到麋威这里已经是六月初。

他首先当然是尊重卢毓的反对意见的。

不单单因为这位大汉并州刺史是他所举荐的。

更因为对方所担忧的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

季汉发展到眼下这个地步,考虑问题就不能再只单纯考虑军事层面的需求,而忽视民生问题。

或者换一个更高大上的说法。

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

这方面,精通民事的卢毓,明显比精通军事的赵云更具权威。

卢毓表示问题严重。

那十之有九不是什么小问题。

除此之外,麋威因为距离洛阳更近,获得的情报更多,其实对这个问题有着更全面的认识。

具体来说,就是在晋阳捷报伴着伤亡报告传到洛阳不久。

这处临时的天子行在所,突然吹起了一股异样的风气。

以长水校尉廖立、屯骑校尉孟光(刘备时为议郎)、谏议大夫杜琼为首的一帮子御前闲人。

突然在洛阳集体上书,请求皇帝仿照昔年高皇帝分封诸侯之法。

自河北到淮南,悉数纳降曹魏诸将,以尽快混一宇内,还天下以太平。

若说这些“御前闲杂”,刘禅还可以随便敷衍过去。

那紧随而来的并州刺史卢毓、河东太守徐邈、弘农太守石韬,冯翊太守射援,南郡太守张裔,荆州从事祭酒杨俊,以及远在江南的零陵太守习珍等等大儒名宿,实权二千石也都纷纷上书,或是响应号召,或是提出类似的见解。

那刘禅就真的有点招架不住了。

更别说廖立等人还很鸡贼地把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关羽,骠骑将军张飞、车骑将军麋威这些个季汉栋梁柱,也都一并纳入封王之列。

这架势,俨然是用这巨大的利益把全天下的要员捆绑在一起,倒逼刘禅让渡利益。

别说刘禅难以招架了,只怕刘备复生,也得皱起眉头。

无奈之下,刘禅只能找了个拙劣的借口——称病——暂行缓兵之计。

同时火速遣人分头联络诸葛亮和麋威,看看这事该怎么妥善处理。

但说实话。

麋威得知此事后,也是有些措手不及的。

不是他没能早早看出这种人心趋势。

而是凡事就怕一个对比。

在原本历史中,自后汉政权崩解之后,是长达四个世纪的大分裂时代。

中途还一度闹出五胡乱华这种破事。

跟前世那段沉重、漫长的历史相比,眼前这些不免小巫见大巫。

可问题就在于,后世那段尚未发生的历史只有他一个人清楚。

而在当前时代的普世认知当中。

往前看,只能看到自秦始皇扫六合,两汉大一统之后的四百年时光。

这四百年间当然也有动乱的时期。

如秦末,如新莽,如早些年的黄巾。

但在足够漫长的和平岁月里,这些混乱的日子就显得特别短暂。

以至于汉景帝时期历时不过三四个月的七国之乱,都不够资格上桌讨论的。

所以在当代人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当中。

混乱和分裂都是暂时的。

太平和一统才是长久的。

是理所当然的

用麋威的话来说,他承受乱世的心理阈值是要高出当代人不少的。

当然。

麋威也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政治素人了。

面对这看似群情汹涌的局面。

他出手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的问题。

要辨别谁是可以团结拉拢的,谁是可以威逼利诱的,谁是必须彻底打击甚至消灭的。

首先,如卢毓、徐邈这些实际办事的“一线人员”。

当然不是敌人。

也不可以当成敌人。

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地方民意的一个具体代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