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流言不足畏,恩遇不可求(2/2)

在季汉群臣中,麋威算不上最年轻,也算不上最权重。

但将年纪和地位结合在一起,他就是最瞩目耀眼的那一个。

若继任的皇帝没有刘备的器量与气魄,会不会闹出功高震主的的狗血戏码?

不论以当世的人生阅历,还是后世多出的千年见识,麋威都知道徐邈这种顾虑是合理的。

甚至,这很可能是徐邈在为家族将来投汉作一个提前的考察。

摸一摸季汉朝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生态,怎样的气候。

值不值得他老徐家的年轻人改换门庭。

这一刻,麋威脑海中再次浮现出某个小胖子的模样。

刘禅是个有为的明君吗?

至少比起老刘,差了一个档次。

只能守成,不能开拓。

那他是个昏君吗?

也不至于。

至少历史上,他守国四十年。

早年更是严格按照诸葛亮的标准,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哪家昏君能做到这个地步?

只能说,能力上,刘禅就是个中人之姿。

除了晚年确实有些昏聩,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

但不管昏君还是明君,刘禅对功高重臣的优容,那是绝对不下于老刘的。

试问季汉功高者,有谁比得过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就没遭到内外诽谤吗?

刘禅有动过诸葛亮分毫吗?

非但没有。

甚至在诸葛亮好不容易北伐有了点成果,就迫不及待将他推回了丞相的高位上。

所以第二个浮上麋威心头的人物,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而这一位,就更没必要怀疑他的器量了。

历史上的李严够对不起诸葛亮了吧?

诸葛亮事后不还是只夺其官,不害其命?

甚至还把他长子李丰带在身边培养,官至二千石。

既如此,自己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担心将来功高震主,还不如担心将来被诸葛亮嫌弃性情太疏懒,把《诫子书》改一改变成《诫师善书》,然后懒名就此流传到后世呢!

于是哂然笑道:

“不瞒徐公,皇太子虽年少,但容人之量颇类陛下,更有诸葛丞相这等当世大贤辅助,断无此忧耳!”

“至于说皇太子百年之后……呵呵,人生不过百年,能于此世遇上贤君良相,便算不负,夫复何求也!”

这一次,徐邈认认真真观望了麋威好一阵,确认他并非作伪,才再次开口:

“是啊,人之一生,能与贤良共事,确实难得。”

随后,便低头喝酒,不复多言。

麋威见状也不再多说什么。

意思他已经传达到了,彼此的心意都已经清晰。

如此一直吃喝到日暮,徐邈起身辞别,麋威亲自相送。

一路行至河边,徐邈忽然顿步,回头道:

“如师善要辟一位本州有名望的贤长为别驾,何妨遣使去睢阳问一问卢毓卢子家?”

麋威目光一闪,道:

“听闻卢公担任谯郡太守时得罪曹丕,被左迁为睢阳典农校尉?”

“是。”徐邈没有隐瞒。

“魏帝本意要徙民充实祖地,但卢公以谯地贫瘠,百姓穷困,上表请求反迁谯之民于外,因此不得上意。”

“卢公有爱民之心,且其先考与汉帝有师徒的名分,算是故旧。”

“有此二者,师善要辟他,或能成事。”

麋威想了想,没再多说,拜谢对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