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诸葛瑾的邀约(2/2)

“你想问什么?”

诸葛乔立即道:

“大人说将军所论的‘长策’关乎国计,不管成败当尽力一试。”

“若永昌郡无法稳定上贡黄蘗,今后当从何处获取?”

意思是你认为用黄蘗一定会成功?

麋威不知道对方这信心从何而来。

就连他自己,虽然开了“作弊”,也不敢保证一定成功。

倒是对方这个问题他早有考虑,道:

“正要你为我写第二封信。”

“告诉张伯歧,汉嘉、越巂二地多山,垦田不易,却适合种植黄蘗。可让他得空尝试移植……说不定能为二郡山民谋求一条长久的营生。”

诸葛乔再次提笔刷刷地记下。

心中已经对麋威智慧佩服不已。

感觉对方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尽的宝库,每天都有新惊喜。

上一个让他有这种感觉的,还是父亲(嗣父)诸葛亮。

当然,在他看来,两人还是有区别的。

父亲虽然充满智慧,但凡事喜欢亲力亲为,事事过问细节,务求不出差错。

而眼前这位麋昭汉,虽然也会亲力亲为,但却很少过问细节。

大致做了规划之后,便会放手让信得过的人去做。

细究之下,大概是比起父亲,麋昭汉更加信任自己选中的人?

偏偏对方每次选中的人,还都表现不俗,从无例外

这大概便是天生的识人之明了吧?

这么一想,麋昭汉居然同时具备了陛下和父亲的优点?

“说起来,马季常快入蜀了吧?”

就在诸葛乔胡思乱想之际,麋威冷不丁问了一声。

诸葛乔一个激灵,赶紧道:

“公车令亲自去迎接,大约月中便可达到。”

麋威闻言心中暗叹道:

等马良回到了中枢,按照老刘的规划,下一个外放的二千石就是自己了。

虽然他从不高估自己。

但相处久了,他早就知道老刘有意将自己往诸葛亮的接班人去培养。

那为了将来提拔的需要,肯定要按照惯例外转一任甚至两任的。

正如诸葛亮曾经替刘备治理荆南,而马良当了快三年武陵太守一样。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句话已经是历代的共识了。

就是不知自己会去往何处?

当个郡太守还是一方守臣?

稍稍思量,他对诸葛乔道:

“替我安排酒席,等马季常入蜀后,我要亲自替他接风。”

……

冬月中,襄阳已经起了朔风。

大将军长史杨仪捧着军报急匆匆进入将军府,满脸冻得通红。

一进屋,关羽正在诵读《左氏》。

杨仪早就习惯,无须关羽吩咐便直接简述:

“孙仲谋迁诸葛子瑜为江夏太守,屯兵鄂县。”

“诸葛子瑜要遣密使送信,言最早腊月,最晚不超过明年二月,扬州必有大战。希望将军能按照两家约定,并力北伐。”

关羽听到“北伐”二字,终于放下书简。

捋了捋白的须髯,凝目道:

“自陛下尽得关西之后,我便去信告诉孙氏,今后万事当以关中为先。”

“如今益州尚未妥当,我如何能急于北伐!”

“真以为关某立功心切,竟分不清轻重吗?”

杨仪闻言,也放下手中竹简,上前两步,低声道:

“请恕下吏直言。”

“虽然朝廷大计以关中为先,但将军在荆州,未必不能有所进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