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血中送弹(1/2)

一个大木箱里,装的有80支衝锋鎗!

而这样专门用粉笔写上『smg』的大木箱,足足有10个!

那意味著,有足足800支衝锋鎗,如果装备全师的话,10个人就可以有一人配一桿衝锋鎗,甚至在主力步兵营,可做到一个步兵班配两桿衝锋鎗。

这可以把57师在近战中的火力提高两倍有余!

当然了,800支衝锋鎗里,有600支是造价极低的英国司登衝锋鎗,只有200支是57师装备的汤姆逊衝锋鎗。

司登衝锋鎗在中国军中也有装备,其最大特点除了便宜,就是特么的便宜,尤其是还喜欢卡壳以及容易走火,导致很多士兵寧愿用步枪,也不愿意用这款衝锋鎗。

“哈哈!这枪好,很好!”但陆军中將和陆军少將却对视一眼,放声大笑!

相对於200美刀一桿的汤姆逊衝锋鎗,司登衝锋鎗一桿进口价格不过区区十几美刀,而且使用衝压件焊接工艺,简陋的就像是把几块铁片焊接在一起,两者放一起,就是高富帅和流浪汉的气质对比。

可就是这个简陋的工业破烂,却拥有著500发每分的射速,以极低的后座力,使有效射程达到200米。

虽然实际战场上当射程超过100米,弹著点就散乱的犹如老太太刚睡醒的眼神,但那又怎样,短短3秒就能倾泻出20多发子弹的射速、足以让100米之內任何手持栓发步枪的敌人跪下叫爸爸。

它外表简陋,却足以干掉任何对它不怀好意的敌人,被誉为『穷人的匕首』。

反观有著『富人权杖』之名的汤姆逊衝锋鎗,的確是二战中衝锋鎗械中的佼佼者,其所使用.45acp(11.43mm)手枪弹,单发伤害高,近距离穿透力强,甚至可击穿简易掩体;

高达700发每分的高射速,標配30发弹匣,扩容后可达50/100发弹鼓,火力持续性优异,適合压制集群目標。

隨著太平洋战爭爆发,中方从米国获得不少汤姆逊衝锋鎗,对日军步兵造成大量伤害,日军对中方的汤姆逊衝锋鎗可谓是又恨又怕。

而在未来的诺曼第登陆场上,米国空降兵正是凭藉著手中的汤姆逊衝锋鎗50发的弹鼓,压制住了日耳曼人孤独的碉堡。

可汤姆逊衝锋鎗也有不小的缺憾,其空枪重4.9公斤,加100发弹鼓后超6公斤,携带笨重,不利於快速转移或攀爬,其枪身更是长达852毫米,在狭窄巷道转向不便,易被障碍物鉤掛。

而司登衝锋鎗改进型仅重3.27公斤,摺叠枪托后长481毫米,可单手操作,適合钻窗、翻越废墟,其简洁的管状结构不易卡滯,士兵可贴身携带突入建筑。最令人詬病的简陋开膛待击设计看著是不美观,但散热快,可连续射击8-10个弹匣不烫手。

如果说司登是生存主义的图腾,在废墟中以铁片与铆钉铸造反抗火种,证明“简陋≠无用”;

那汤姆逊则是力量崇拜的缩影:从禁酒令黑金到诺曼第滩头,昂贵工艺成为精英阶层的暴力权杖。

二者共同书写二战最真实的矛盾——当司登的匕首刺向纳粹坦克时,汤姆逊的弹鼓正为自由奏响序曲,一穷一富,皆为胜利而战。

这是战爭美学的对立与统一,但在常德城內两名中国將军眼中,此时的战场,简直就是为『穷人的匕首』大杀四方量身打造的。

米国人或许觉得司登衝锋鎗太过廉价,有点丟大漂亮帝国的脸面,特意为每支衝锋鎗配备了8个专用弹匣,以及600发子弹,光是两种衝锋鎗子弹就总计50万发。

另外一项最重要的物资,就是唐坚急需的米军专用的mkii手雷,总数达一万多枚,其中防御型mkii手雷10000枚,毒气型m6手雷500枚,m14铝热剂燃烧型手雷900枚,m15白磷手雷1000枚,mki照明手雷400枚。

这些玩意儿別说普通中国官兵了,就连57师的这些高级军官们都没用过,更別说那些特种手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