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火力叠代,锋芒初试,能源桎梏(1/2)
小林凝视著超神一號系统生成的战后总结报告,深邃的目光在数据流间缓缓移动。
片刻沉吟后,他抬眼望向暗位面中静静悬浮的制式电磁炮阵列。
十具轨道炮管以严谨的阵型排列在虚空之中,冰冷的金属表面不时掠过一丝微弱的电光,仿佛沉睡的巨兽在平稳呼吸。
这些由精密工艺打造的发射单元,其设计理念源自现代电磁武器技术的核心原理。
电磁炮系统的架构建立在三个关键模块的协同之上:
负责能量供给的能源模块、实现加速功能的加速器组件,以及精確控制的开关系统。
这套系统的本质在於將电能转化为电磁力,从而推动弹丸获得高速动能。
其中,能源输出的稳定性与加速器的工作效率直接决定了武器的实战性能。
其中主流的加速技术主要分为轨道加速与线圈加速两条技术路径。
两者的核心区別在於磁场加速模式:
轨道加速方式依靠持续电流在平行导轨间形成稳定的推进磁场,使弹丸在导轨约束下持续获得加速;
线圈加速则採用多级线圈依次激活的方式,通过精確控制的脉衝磁场形成接力加速效应,生成瞬间出现又消失的“接力磁场”,像接力赛跑般推动弹丸加速。
然而在现实应用中,电磁武器始终面临著三重技术壁垒。
大功率供能系统需要庞大的储能设备,导致能耗指標居高不下,严重製约了装备的便携性。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找好书上 101 看书网,101????????????.?????超方便 】
强电流通过导轨时会產生显著的电阻热效应,造成导轨材料快速烧蚀——以铜製导轨为例,通常在数十次发射后就会出现明显的熔损痕跡,使用寿命令人担忧。
此外,配套散热系统的体积与重量也进一步增加了实战部署的难度。
这些因素共同制约著电磁武器的发展,使其难以满足现代战场的实战需求。
而在小林所构建的电磁炮系统中,这些现实科技中面临的技术壁垒,凭藉其独特的念能力体系得以巧妙化解。
他的电磁炮组能源,採用的是特质 1號念能电池,电池內存储的电能,是小林通过念气转化的,既拥有电能特点,又保留念能力的特殊属性。
配合具现化的放电装置(结构源自他日常使用的电流充电设备,经优化后具现),能够稳定控制电流输出,彻底解决了能量供给不稳定的问题。
在应对材料烧蚀这一核心难题上,小林选择轨道炮作为制式电磁炮组的基础构型。
炮管由两根平行导轨构成,材质是种高导电性且耐高温的特种合金,材料是超神一號系统直接通过念气具现生成。
导轨表面附加的念气驱动模组可施加持续念气防护,使其综合性能远超常规材料。
更重要的是,整个炮组都是念气具现物。
按照目前超神一號系统的能力,只要小林能够完成最初的具现过程,这些基於现实的材料,系统就能復刻具现整个流程,如此这些构件实际上已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耗材。
哪怕导轨出现磨损,只需取消该具现,就能回收大部分念气,再重新具现新导轨,既无需担心耗材短缺,又能最大限度节省念气,堪称“节能环保”。
此外,通过小林的授权,超神一號系统可操控炮组表面附著的微量念气,实现短距离移动炮组或调整炮口角度。
这种简单的操控方式虽然基础,却足以满足战场环境中对移动目標的锁定需求,为系统独立运作提供了必要前提。
整套方案既突破了传统电磁炮的技术局限,又完美契合了念能力者的特性,展现出独特的战术价值。
结合战后总结的数据,小林很快分析出制式电磁炮威力不足的核心原因:
该炮组严格遵循现实世界的物理法则,弹丸的杀伤力完全依赖磁场加速產生的物理动能,其表面附著的念气极其稀薄。
这些念气仅用於维持弹丸在暗位面的稳定存在,对攻击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增幅。
因此,当弹丸成功穿透玩家的念气防御后,其剩余的动能已大幅衰减,不足以对肉体造成致命伤害。
相比之下,小林亲手施放的超电磁炮则展现出压倒性的威力。
其优势源於一个多重加速和能量加持的精密过程:
首先,弹丸在发射瞬间就获得了极高的初速度,这部分能量一方面来自小林作为超级战士的强韧肉体所提供的爆发力;
另一方面,源自其能力產生的超强电流击穿空气,形成的等离子体通道能將电能极为高效地转化为瞬间的超强磁场,使弹丸获得爆发性的加速度。
此外,等离子体通道的存在以及可能的瞬移技巧,都显著降低了弹丸在飞行过程中的能量衰减。
最终,当这颗保留了极高速度的弹丸,再结合小林灌注的凝练念气,便能轻易穿透玩家的念气防护,形成致命的打击效果。
小林调出超神一號系统生成的制式电磁炮威力提升方案,开始逐一评估每条技术路径的可行性。
第一种方案是直接加大电流输出。
系统推演数据显示,若將驱动电流增强一倍,弹丸出膛动能理论上可提升至四倍,但整个系统的念气消耗会呈指数级增长。
小林清晰地意识到,能源供给始终是制约他能力发展的核心瓶颈。
当前电磁炮组的能耗水平,是系统在威力和持续作战能力间计算出的最佳平衡点。
若强行增大输出,不仅会大幅缩短有效战斗时间,更会导致大量念气以无效热能的形式耗散,这种浪费与现阶段的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匹配,故首先被排除。
第二种是延长导轨长度的方案。
在暗位面近乎真空、无重力的理想环境下,这一方案短期內確实能带来最直观的威力增长,其理论加速距离仅受暗位面本身的空间尺度限制。
然而,小林也冷静地看到了此法的天板:暗位面的扩张速度,从根本上依赖於他自身念力的修炼与成长。
但这种方法的上限也很明確:暗位面的扩展速度依赖小林的念力提升,一旦暗位面停止扩张,导轨长度就无法再增加,威力天板清晰可见,只能作为短期过渡方案。
一旦念力境界停滯,暗位面的边界便將固定,导轨长度自然无法继续增加,威力的上限也就清晰可见。
因此,这只能作为一个应对当前威胁的过渡性策略。
第三种方案聚焦於弹丸与导轨材料的优化。
这项工作需依託解析录或超神一號系统的分析能力,系统性地测试各种由念气具现的特殊合金及复合材料的性能,以期找到导电性、耐高温性和结构强度更佳的配方。
然而,这种方法如同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长期且大量的数据积累与性能验证,其成效並非立竿见影。
鑑於小林当前面临紧迫的升级任务,此项耗时漫长的材料学研究在其计划中的优先级自然较低,属於一项著眼於未来的长期投资。
第四种方案则更为激进,旨在为弹丸或整个炮组附加额外的念能力效果。
例如,运用“发”的能力,为弹丸注入诸如“爆炸”的指令,设定当弹丸速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或命中目標后,能释放巨大能量造成二次伤害;
或者直接为炮管附上“念气加速”的概念,提升弹丸的初始速度。
这类方法虽然能直接且显著地提升攻击威力,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首先,这些特殊效果需要小林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对应的念能力修炼才能实现,且修炼成果的威力上限存在不確定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