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世人譁然!(1/2)
“诸位可知,近日偶读前朝笔记,记载一事,颇令人感慨。昔有寒士,文章锦绣,却因无名师引荐,无家世依託,屡试不第。
后愤而將文章投於某权贵门下,假託其名,竟一举高中!揭榜之日,权贵愕然,世人譁然。”
他顿了顿,饮了口茶,悠然道:“可见,文章好坏,有时不在笔端,而在落款之名啊。”
此言一出,周围几人皆露出会意的苦笑。一位友人嘆道:“此非前朝独有之弊。如今科场,只怕……唉,心照不宣,心照不宣啊!”
另一人接口,声音略高,带著几分讥誚:“故而,如今这衡文之道,首重者,非才学,乃门第也!若无显赫家世,纵有子建之才,太白之狂,亦恐难入考官青眼。”
他们的对话,如同病毒般在诗会中悄然传播。许多原本对科举黑幕讳莫如深的文人,在酒精和同儕情绪的感染下,也开始大胆起来,纷纷诉说自家子侄或亲友遭遇的不公。
一种对现行科举制度“唯门第论”的普遍不满情绪,在雅士云集的沧浪亭中瀰漫开来。
场景三:各地酒楼茶馆、驛站旅舍
清流书院分布各地的门生和追隨者,如同最有效的信息节点。他们在与人閒聊时,总会“不经意”地提起:
“听说某地张解元,其父乃当朝二品大员……”
“嘿,你知道今科那个舞弊案吗?据说只是冰山一角……”
“寒门再难出贵子咯!如今这世道……”
他们还编写了一些朗朗上口、易於传播的俚语、打油诗,由市井小民、说书先生之口传播:
“考考考,官家的法宝;分分分,爷们的命根。”
“文章虽好,不如姓好;才学再高,不如爹高。”
这些言论,看似零散琐碎,却如同无数涓涓细流,最终匯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暗潮。
它们没有直接攻击朝廷,也没有点名道姓批判某位官员,而是不断重复、强化一个核心观念,当前的科举评价体系,严重不公,门第压倒了才学。
这种舆论,巧妙地避开了政治红线,却精准地戳中了天下绝大多数寒门士子內心最深的痛处和共鸣点。
它让“科举改革”从一个敏感的政治议题,逐渐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话题,为姜淮日后拋出“糊名誊录製”这一具体方案,铺垫了坚实而广泛的民意基础。
当京城的大人物们还在为各自的利益明爭暗斗时,一场关於“公平”的理念风暴,早已在帝国的毛细血管中,悄然生成。
……
京城,贡院外墙,放榜次日。
皇榜之下,人头攒动。中举者欢呼雀跃,落榜者面如死灰,更有无数看客指指点点。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围观的人群中,除了惯常的唏嘘感慨,更涌动著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懣之气。
几个落第的寒门举子,並未像往常一样黯然离去,而是聚在榜下,指著几个熟悉的名字,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人听见:
“看,李兄,又是那位『赵钱孙』!他上次府试的文章我可是拜读过,平平无奇,此次竟高中经魁?莫非这学问还能一夜飞升不成?”
“何止是他!你看前三十名里,有几个是真正你我熟知的寒门才俊?不是世家子,便是官宦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