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官军震怒,阎王欲何方(1/2)
此战告捷,他们抢回来的粮食竟然占满四个窑洞。
朱元璋挑选出几个靠谱的弟兄轮流看守,小心警惕,他们现在的家底太过殷实,这倒是容易成为別人的“螳螂”。
乱世之中,小心为上。
此时朱元璋所在的窑洞里挤满了人,堆满了物资,每个人虽然都经歷了一场搏杀,但他们脸上的兴奋之意久久不能平静。
今日的战绩实在太过耀眼,他们缴获回来的战利品实在太过丰盛。
从官军手里抢回来的粮食,足足是张屯堡所得的数倍之多,近百石米麦堆成了小山,將几个窑洞塞的满满登登。
此外还有十几匹骡马,二三十把制式老旧的腰刀和长矛,几副皮甲,甚至还有一小箱火药和十几支鸟銃!
见到这些火药和鸟銃的时候,朱元璋脊背发凉,今日若不是他们出奇制胜,定是有命去,无命回。
他把玩在手里,看的仔细。
当年咱打下江山的时候,不见有这等精良的装备,现在竟然有这等武器。
刚刚加入的流民和溃兵们围著粮堆,眼睛发亮,脸上洋溢著近乎狂热的喜悦和满足。
没有人再喊苦,没有人再喊累,每个人都主动帮忙整理清点,不时发出惊嘆声。
顛沛流离这么多年,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粮食。
朱元璋也不吝嗇,打完仗又回来饱吃一顿,这是何等阔绰。
以至於他们已经忘了恐惧和害怕,只有满足和欣喜。
眾人再看沉默寡言、手段狠辣却带著他们接连获胜的头领时,充满了敬畏和信心。
刘宗敏难得安静,他笑眯眯的躲在角落里,手里拿著一块破粗布,爱不释手地擦拭著一把刚刚缴获的短式腰刀。
沾满血跡的重锤落在脚下,根本没有在意,似乎这种包浆的战锤更有战斗力。
他並没有打算换下重锤,但短刀可以弥补他在近身攻击时的短板,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李过坐在刘宗敏的对面,小心翼翼地抚摸著一条皮甲,身边的伙伴帮著他系好纽扣,试图將它套在自己瘦削的身子上,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
朱元璋將缴获回来的装备,按需分配给眾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难以掩盖的喜悦,这种富裕的日子,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经歷过了。
然而,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朱元璋的沉默显得格格不入。
他独自坐在窑洞角落里,身前的石板上放著一盏刚刚填满油的灯盏,微弱的光照在缴获的木箱和公文上。
木箱里倒是有些钱財,几锭官银和一串盘缠。
翻到最低处的时候,朱元璋看到一枚铜印,上面赫然写著几个大字“督粮参军王”。
摊开那几封公文,字跡潦草,却盖著延绥镇的关防。
借著微弱的灯光,朱元璋看得仔细,上面的內容让他愁容不展,大致內容是催促这支粮队火速將这批粮秣运往鄜州方向,不得有误。
军中缺粮的焦急和苦闷,形容的十分紧急,洪承畴洪大人催逼甚急云云尔尔。
剩下的潦草字跡朱元璋没有耐心看完,因为眼前的名字让朱元璋一愣。
洪承畴!
这个名字太过出名,李自成虽然身处偏远地区,但在他的印象里,也十分熟悉。
甚至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源於內心深处的恐惧。
这种恐惧虽然不是来自朱元璋,但也足够让朱元璋对这个人高度重视。
如今明廷中最能打的几个督师里,他的手段最狠辣,绝非艾同知、张屠户之流可比。
这些溃败的粮兵更不是他所在军队的战力。
他刚刚截杀的,竟然是供给洪承畴前线大军的粮草?
这意味著什么?
这意味著捅了马蜂窝!
不,是捅了阎王殿!
洪承畴大军缺粮,必然对此事极为震怒。
这件事情一旦败落或是走漏风声,迎接他们的绝对不是地方衙役乡勇的小规模搜捕,而是来自大明边军的、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围剿!
朱元璋转头看向身边刚刚组建起来的流民队伍,这点小鱼小虾,都不够给洪承畴塞牙缝的。
如此流寇式的顛沛流离,东躲西藏只会让现在的队伍更加繁重。
一次侥倖,不代表次次侥倖。几次突袭不代表可以一直险胜。
洪承畴不是蠢材,绝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此时,一股巨大的危机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將朱元璋淹没在刚刚胜利的喜悦中。
沉思之际,他的脑海里突然想到当年李善长提醒他的话--“高筑墙”。
“高筑墙啊高筑墙!”
他现在应该有一所高墙才是。
李过看著忧心忡忡的叔父,刻意上前缓和,“叔父,咱们发財了!”
他套著那件不太合身的皮甲,兴奋地在朱元璋的面前转了两圈,十分激动的说道:“这么多粮食,足够咱们吃上一年半载!咱们……”
他刚要说出的话,戛然而止。
因为他看到此时的朱元璋不仅没有任何缓和,甚至比刚刚更要凝重了些。
是啊!
一年半载,按照现在这种情形,能不能活到一年半载都难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