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激辩风云(2/2)

屏幕上清晰的数据和图表,极具说服力,让刚才抨击“质量下降”的言论不攻自破。

“其次,关於办学模式。民办教育的活力在於探索和创新。有人推崇『双语』、『国际化』,这当然是一种选择。但是否只有这一种模式?”

赵楼生提高了声调,“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大地上办教育,首先要扎根中国国情,传承中国文化,培养能肩负起民族復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社团活动,不是为了標新立异,而是要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这难道不是更基础、更重要的『质量』吗?难道只有会做题、能出国,才叫『成功』吗?”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发了在场许多人的深思。

“再者,关於与资本合作。”赵楼生的语气变得深沉而坦诚,“曙光与启东地產的合作,全程公开透明,所有协议均经得起审查。合作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反哺教育。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的收益,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学校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资助上,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降低了家庭的教育成本。我们新建的校区配备了最先进的设施,但我们教师的薪酬待遇、我们学生的收费標准,远低於所谓的『贵族学校』。我们探索的,正是一条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普通家庭的可持续道路。这何错之有?请问,如果这样的合作需要被『规范』,那么那些收取天价学费、將教育彻底变为奢侈消费的行为,又该如何看待?”

他环视会场,目光最后落在刚才发言的几位学者和校长身上,虽然没有点名,但强大的气场让那几人有些不自然地移开了目光。

“最后,”赵楼生总结道,“民办教育的百齐放,是好事。但我们绝不能忘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追求育人效益最大化?是服务少数精英,还是服务更广大的人民群眾?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曙光的选择,始终清晰而坚定。”

赵楼生的反驳,有理有据,有数据有情怀,有坚守有担当,如同春风化雨,又似重锤擂鼓,彻底扭转了会场的气氛。

他的发言结束后,会场內先是短暂的寂静,隨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郑怀古教授激动地接过话筒:“楼生校长说的太好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育分,更不是做生意!曙光的探索,方向正,路子对,成绩有目共睹,值得我们大力支持!”

许多原本中立的与会者也纷纷点头赞同,看向赵楼生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主席台上的领导们交换了一下眼神,也露出了讚许的神色。

孙局长最后总结髮言,充分肯定了討论的成果,並强调:“民办教育的创新探索,只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於学生全面发展,有利於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教育主管部门都持欢迎和鼓励態度。对於不同的模式,我们要兼收並蓄,加强引导和规范,营造一个健康多元的发展环境。”

座谈会圆满结束,赵楼生身边立刻围拢了许多人,有表示钦佩和支持的,有探討合作可能的,有请教经验的。

那几位发难的学者和校长,则在一片异样的目光中悻悻然提前离场。

幕后,吴天佑通过电话得知了会场的一切。他並未动怒,反而冷笑一声。

“赵楼生,果然有点本事。口水仗打贏了又如何?”

他踱步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著浦东璀璨的夜景,“你的模式,太重,太慢,太理想主义。你讲究情怀,讲究公平,讲究慢慢培养…可惜,市场不会给你那么多时间。”

一个完整的计划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他意识到,在沪上与曙光纠缠於理念之爭,效率太低。

他无法复製曙光那种需要深厚积淀和情怀驱动的模式,但他有曙光无法比擬的资本优势。

“既然你扎根沪上,搞你的平民教育…那我就用你无法企及的速度和资本,去全国圈地,抢占最好的资源,打造我的『优科帝国』。”

他眼中闪烁著野心勃勃的光芒,“高端双语、国际课程、顶级外教…我要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建立最好的硬体、用最高的薪水挖最好的老师,吸引最有钱的客户!等我的品牌在全国立住了脚,形成了网络效应,再回过头来,用资本和品牌优势,挤压你在沪上的生存空间,甚至…吞併你!”

他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他的首席战略官:“通知下去,沪上针对曙光的舆论战暂时告一段落。立刻启动『启明星计划』!目標:北上广深及所有沿海省会城市。策略:寻找当地最好的教育地块,或者收购现有知名民办学校,全面升级为『优科国际双语学校』或『优科外国语学院』。资金预算上不封顶!我要在三年內,看到至少二十所优科系的学校在全国拔地而起!”

他掛掉电话,脸上露出了运筹帷幄的笑容,他知道在沪市只要拖慢曙光的脚步,这一战他贏定了。

只见吴天佑的笑容逐渐冷酷。

赵楼生和他的曙光,或许贏得了一场座谈会的胜利,但却可能因此失去了更快布局全国的时间窗口。

一场不在同一维度、实力悬殊的全国范围圈地赛跑,已经悄然开始。

吴天佑的这步暗棋,跳出沪上泥潭,直指全国版图,无疑为曙光未来的扩张,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充满荆棘的暗雷。棋局,陡然开阔,也骤然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