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百日竞渡 殊途同辉(1/2)

2004年3月1日清晨,老校区操场上的高考倒计时牌在晨雾中格外醒目:“距高考98天“。鲜红的数字像燃烧的火焰,映照著高三学子们的脸庞。

曙光学校也即將迎来它的首届高考,经歷完整三年的高三学生也即將迎来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同学们,这不是普通的倒计时!“赵楼生在升旗仪式上举起一叠文件,“这是我们与命运赛跑的发令枪。特別是要回原籍考试的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更加紧迫——必须提前一个月返乡適应考区!“

人群中出现一阵骚动。来自皖省的陈浩攥紧了拳头,他的户籍地在阜阳,教材版本与沪市完全不同;豫省籍的李娟脸色发白,老家的高考分数线比上海高出六十多分。

当天下午,“曙光异地考生突击班“正式成立。教研组提前一年出编的《全国考区备考指南》,將各省考纲差异细化到每个知识点。钱老师展示自製教具:“这是安徽卷必考的电磁感应演示器,这是河南卷常考的作物杂交图谱...“

紧张的氛围中捷报频传。体育特长生王猛在沪市市运会斩获百米金牌,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標准;美术组的张丽获得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油画组一等奖,中央美院派出招生组实地考察;更令人惊喜的是,本地生源刘薇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二等奖,获得復旦自主招生资格。

“不要满足於保底!“赵楼生在竞赛表彰会上激励学生,“我们要让全国高校看到,我们曙光子弟学校也能培养出多元人才!“

四月最忙碌的夜晚,老校区阅览室灯火通明。陈浩正在给豫省籍同学讲解皖省卷的独特解题技巧,旁边坐著记笔记的竟是北校区学霸刘薇——她主动报名担任“异地考情辅导员“。

“这样讲题比我自个儿复习效率还高!“刘薇惊喜地发现,“原来换个视角能突破思维定式!“

考前30天,返乡送行会催人泪下。老校区那棵百年梧桐树下,高三学子们正在举行最后的誓师大会。赵楼生站在斑驳的树影里,望著下面一张张黝黑而坚定的面孔——这些都是跟著他走过三年风雨的农民工子弟。

“同学们,“他的声音透过老旧的扩音器传出,“你们书包里装著的不仅是课本,更是千万个打工家庭的希望。今天,我不是来给你们压力的——“他举起一摞泛黄的信纸,“这是你们三年前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现在该物归原主了。“

学生们惊讶地展开信纸。陈浩读著三年前稚嫩的笔跡:“我要考上交通大学,让爸妈別再住工棚...“这个一米八的汉子突然红了眼眶。旁边李娟的信上写著:“想当医生,治好妈妈在纺织厂落下的腰痛...“

赵楼生给每位异地考生发下特製的备考箱:除了错题本和提神药品,还有印著全班签名的励志衫。“记住,“他声音哽咽,“无论你们在哪里考试,曙光永远是你们的家!“

考生家长们自发组成“后勤支援团“,为返乡考生的家人提供实时保障。建筑工人老陈在工地收到简讯:“您儿子在阜阳一中考点状態良好“,发信人竟是刘薇的母亲——一位交大教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