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盛夏深耕(1/2)

七月的流火炙烤著大地,曙光学校迎来了正式暑假。校园里失去了平日的喧闹,只剩下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和空气中被阳光晒得有些扭曲的热浪。

然而,这份表面的寧静之下,是更深层次的耕耘与蓄力。

学期的辉煌战绩余温未散,但赵楼生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懈怠。总结表彰大会结束后,各项工作立刻转入了暑期模式。这是一种不同於学期的节奏,更侧重於反思、规划、內功修炼以及对外联络。

各教研组在钱老师和刘老师的统筹下,开始了密集的“復盘与前瞻”工作。办公室里,常常看到老师们围坐在一起,仔细分析期末考试的每一道错题,研究失分原因,爭论著下学期的教学重点和策略改进。

试点高一班的联考试卷被反覆研究,与协作重点高中的差距被一点点掰开揉碎,转化为具体到知识模块和能力的提升计划。

赵楼生要求,暑假结束前,每个教研组必须拿出下学期的详细教学计划和至少前两个月的教案初稿。

林静则忙碌於另一条线。她系统地整理了本学期家校联繫记录、学生成长档案(虽然还很原始,主要是班主任的观察记录和重要作品收集),並开始著手设计更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她还策划了“暑期家访计划”,组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有选择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特別是那些成绩波动大、家庭困难或即將升入关键年级的学生,旨在更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加强家校协同。

苏晴主动请缨,跟著林静一起家访,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许多感人瞬间,为后续的宣传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素材。

张天胜的战场则更加现实和紧迫。他一方面要精打细算,確保学校的暑期基本运营和必要维修开支,將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他几乎泡在了浦东新校区的工地上。工程因资金问题放缓,但並未停止。他与施工方负责人老周成了“难兄难弟”,两人常常在工棚里,对著图纸和预算表,绞尽脑汁地优化施工方案,调整工序,爭取在现有资金下完成更多的基础性工作。

同时,他也开始按照赵楼生和李先生的构想,悄悄搜集关於“教师公寓”、“惠民学生公寓”的政策法规和市场需求信息,为未来的可能性做准备。

赵楼生自己,则像一个高速运转的cpu,统筹全局,並重点处理对外战略层面的事务。

他再次拜访了区教育局,这次不是匯报成绩,而是进行了一次更为务实的“工作磋商”。他详细介绍了曙光下学年的工作计划和高中部验收的准备情况,並顺势提出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困难,如教师培训资源有限、部分教学设备陈旧等,试探性地询问是否有相关政策或项目可以对接。

他的策略取得了效果。孙科长和那位副局长对曙光主动规划、积极准备的態度表示讚赏。虽然无法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但副局长当场指示相关科室,將曙光列入区里“民办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优先名单,並承诺在下次市里有相关教育设备扶持项目时,会积极为曙光爭取。这种“软性”支持,恰恰是曙光当前最需要的。

更重要的进展来自与李先生的又一次会面。这次,李先生带来了一份初步的《关於以曙光学校为核心打造教育惠民社区的构想草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