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东宫司议郎(2/2)

作为帝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

自登基以来,他大力推行科举,修订《氏族志》,无不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和仕途的垄断,强化皇权。

太子在山东的举措,无意间与他的长远战略不谋而合,甚至手段更为直接、更具煽动力。

“嗯。”李世民微微頷首,將话题引回正轨。“诗之来源不论,其意甚佳。太子在山东倡导向学,此策……甚合朕心。”

他语气肯定,带著帝王的决断。“天下承平,文教乃国之根本。使天下读书人皆得疏导,人尽其才,方是盛世气象。”

李承乾立刻接口,语气沉稳而务实。

“父皇圣明。然儿臣在山东亦深切体会,当下读书,於寒门庶族而言,仍是艰难之事。”

“束脩之资,典籍之费,明师之难得,皆非小户人家所能轻易承担。”

“朝廷欲大兴文教,非一朝一夕之功,亦不可罔顾现实,强求速成。”

“儿臣以为,当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多在於为天下读书人创造可安心向学之环境。”

“此事关乎国运长久,需缓缓图之。”

他这番话,没有空泛的道德呼吁,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资源。

读书需要成本,而成本恰恰是世家大族垄断知识的关键。

太子能看到这一层,並提出如此具体而审慎的建议,远超他的预期。

这是一个开始思考帝国深层问题、懂得权衡与策略的储君了。

“太子所言,朕深以为然。”

李世民的声音在殿內迴荡,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定调。

“此事关乎大唐未来气运,急不得,也缓不得。”

“既要坚定其志,也需如太子所言,量力而行,营造环境。”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承乾,带著託付的意味。

“恩,此事关係重大,以后太子要多费心,尽心尽力。”

“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父皇,推动文教,以不负父皇期望!”李承乾躬身领命,声音坚定。

这番父子对话,落在殿內眾臣耳中,无异於一道惊雷。

皇帝与太子,在关乎帝国未来权力根基的文教政策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这意味著,皇权將更加系统、更有策略地向世家大族掌控了数百年的知识领域发起衝击。

长孙无忌手中捻动的玉扳指微微一顿,面上依旧保持著温和的笑容,与身旁的房玄龄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他们这些顶尖的重臣,如何看不出这“劝学”背后的刀光剑影?

这对父子,一个雄才大略,一个锋芒初露,联手推动此事,对皇权而言,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

可以更有效地选拔忠於皇室的人才,削弱世家影响力,巩固中央集权。

但对於他们这些本身即是世家代表,或与世家有著千丝万缕联繫的重臣而言,这绝非什么好兆头。

太子在山东直接提拔寒门,已让他们感到了切肤之痛,若再让这股风气藉助“劝学”之名在全国蔓延,长远来看,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必將被动摇。

然而,儘管心中警铃大作,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脸上却並未显露过多忧色。

房玄龄甚至微微頷首,仿佛对皇帝与太子的决策深表赞同。

他们並非不担心,而是有著更深层的考量。

知识的垄断,绝非一道《劝学令》或几首励志诗篇就能轻易打破。

数百年的积累,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壁垒。

真正的学问,尤其是经史子集的核心注释、官场规则的潜移默化,这些精髓大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代代相传,非外人所能窥探。

他们拥有最好的家学渊源,收藏著最丰富的典籍,聘请著最有名的学者担任西席。

他们的子弟,从启蒙之初就站在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起点上。

而寒门子弟,即便得到朝廷些许资助,能够进入州县官学,所能接触到的,也多是些基础典籍和通行注释。

想要登堂入室,躋身真正的权力核心,依旧难如登天。

科举取士的名额有限,其中关节眾多,世家大族依然拥有著绝对的优势。

李泰看著御前与父皇对答如流的李承乾,心中的妒火与杀机交织翻腾,几乎要破胸而出。

他脸上那丝勉强的笑容几乎掛不住,只得借举杯饮酒掩饰眸中的阴鷙。

他死死盯著李承乾,心中疯狂吶喊。

凭什么?

这跛子凭什么!

山东一行,他本该在那泥潭里身败名裂,为何反而成就了他贤名?

那所谓的《劝学令》,那收买人心的诗句,还有此刻父皇眼中那难以掩饰的激赏……这一切本该是属於他李泰的!

他身边聚集了那么多文学之士,修撰《括地誌》,为何就未曾想到如此直指人心、撬动天下寒士根基的妙策?

这跛子……既然你如此爱惜羽毛,如此想收揽人心,那便別怪为弟给你寻些真正的“民心”尝尝!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几个恶毒的念头,或许可以从那些被太子触动利益的山东豪强入手。

或许可以製造些流言,將太子劝学之举扭曲成沽名钓誉、收买人心。

甚至……可以安排些寒门学子闹出些事端,將这善政变成太子的催命符!

李恪则始终保持著沉默,冷眼旁观。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场夜宴之后,朝堂的风向恐怕要变了。

太子经此山东之行,不仅在实务上证明了能力,更在“道义”和“长远布局”上,占据了有利位置。

他与魏王之间的爭斗,或许將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夜宴在一种表面和谐、內里紧绷的气氛中继续。

丝竹依旧,歌舞昇平,但每个人都清楚,一场关乎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国运走向的暗战,已经在这觥筹交错之间,悄然拉开了序幕。

皇帝与太子,藉助“劝学”这面大旗,將阳谋摆在了台前;

而世家大族们,则在短暂的震惊后,迅速筑起了他们看似无形却坚固无比的防线。

李承乾坐回席间,端起酒杯,目光平静地扫过殿內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他轻轻抿了一口酒,那酒液入喉,带著一丝辛辣,也带著一丝回甘。

翌日。

太子举荐的人员在三省迅速通过,没有得到任何阻碍。

东宫司议郎李逸尘也正式走马上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