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暗中调查寻根源(1/2)
王大陆的电话刚掛,丁义珍已经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按下內线:“小陈,通知安欣、李响,十分钟后我办公室碰头,有紧急任务。”
他没等回应,直接拨通了市公安局技侦科的电话:“把昨晚八点化工厂门口的全部监控调出来,重点盯那个发钱的黑夹克,我要他从出现到离开的每一步轨跡。另外,把过去三天他所有可能经过的路口摄像头都筛一遍,尤其是东区胜利路、老城解放街、南湖街道办这几个点。”
放下电话,他拉开抽屉,取出昨晚封存的灰色档案袋,抽出几张列印图摊在桌上。夹克男在菜市场贴纸、在社区发传单、在信访信箱塞材料——三张截图排成一列,动作乾净利落,像是训练过的。
“不是临时拉来的散兵游勇。”丁义珍自言自语,“是熟手。”
十分钟后,安欣和李响一前一后推门进来。安欣手里拎著笔记本电脑,李响则揣著一叠文件。
“刚查了,那辆银色商务车登记信息是空的。”安欣开门见山,“但车牌虽然没掛,车尾年检贴纸指向京北机动车检测中心,確实是赵立冬表弟名下的单位。”
丁义珍点头:“继续追。那辆车最后一次出现在城西停车场,你们盯住这个点。另外,查『宏远物业』的底。”
李响翻开文件:“查了工商註册,法人叫刘志国,赵立冬的远房表侄,三十岁,无业记录,名下还有两家空壳公司。宏远物业註册资金两百万,实缴为零,社保一个没交,典型的皮包公司。”
“但它有没有接过政府项目?”丁义珍问。
“有。”李响递上一页复印件,“上个月中標了市政府研究室的『社情民意调研服务』,合同金额八十万,款项已拨付。”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
丁义珍冷笑:“调研?调研到居民头上发钱举横幅?这叫『收集民意』?”
安欣插话:“我已经让技术组比对了近期所有投诉电话的號码,二十八个虚擬號段,全部通过同一家网络服务商批量註册,ip集中在境外伺服器跳转。话术模板也一样——『我们等了十年,不能再等』『政府只顾发展,不管公平』,全是赵立冬最近在会上提过的词。”
“他在用自己的嘴,教群眾怎么骂自己。”丁义珍靠在椅背上,“演双簧呢。”
他站起身,在屋里走了两步:“现在两条线:一条查钱,一条查人。安欣,你以市住建局物业资质年审的名义,去宏远物业走一趟,看看他们办公室有没有实际运营痕跡,顺便调他们的访客登记和监控。”
“李响,你去找审计局老张,非正式问一下,这笔八十万的项目是谁提议的,审批流程有没有异常。別留记录,口头打听就行。”
两人点头记下。
“还有。”丁义珍看著安欣,“昨晚那个发钱的黑夹克,他不可能凭空消失。你去城西停车场蹲守,那里是他的活动终点,也可能是起点。盯住他,但別靠近,拍下所有接触的人。”
安欣合上电脑:“明白,我今晚就去。”
“不等今晚。”丁义珍看了眼表,“现在就去。他昨晚八点出现,说明白天藏匿,晚上行动。你抢在他前头布控。”
安欣没再多问,转身出门。李响紧隨其后。
丁义珍重新坐回椅子,打开公安內网,调出市政府研究室的公开信息。负责人叫孙培林,四十出头,履歷乾净,但过去三年从未主导过类似项目。而这次“舆情调研”是他主动申报的。
他记下孙培林的名字,又翻出赵立冬上周在常委会的发言记录。那句“老百姓等了十年,不能再等了”被媒体摘出来当標题,当时听著像为民请命,现在看,像在给一场早就安排好的“民意”铺台。
他合上电脑,拨通钟小艾的电话:“小艾,之前让你查的赵立冬会客记录,有线索了吗?”
“有。”钟小艾声音压低,“他前天晚上七点,在城南一家私人茶室见了个男人,没带秘书,也没登记。监控拍到对方戴著墨镜,穿深色风衣,离开时上了辆掛临时牌照的车。”
“车牌呢?”
“京o·x8716,临时牌,有效期三天。”
丁义珍眼神一凝:“这车是谁的?”
“系统显示是市政府车队的公务保障车,但当天没有派车记录。”
“私自用车?”他冷笑,“还挺讲究。”
他掛了电话,正要记下车牌號,手机又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