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干实事,入基层,挖隱田,查隱户!(2/2)
“在下常州府绅联谊会会长周世昌,率闔府乡绅,恭迎王知府!”
周世昌率先上前,拱手行礼,眼神里藏著几分轻视,“不知王知府的隨员与家眷何时抵达?府衙已备好上等宅院,也好让大人安心歇息。”
王强穿著一身崭新的青色官袍,脸上没什么多余表情,只淡淡道:“不必了。隨员们一到常州府,便已分赴各县核查土地册籍、排查户籍,没功夫来接风;我孤身赴任,也不用什么宅院,府衙后院的厢房就够用。”
这话一出,士绅们顿时炸开了锅。
周世昌愣了愣,隨即笑道:“王知府真是勤勉!只是刚到任,也该先歇息几日,哪能让下属这般劳累?不如让他们先回来,等大人熟悉了政务,再安排差事也不迟。“
“查隱田、找隱户,耽误不得。”
王强语气依旧平淡,目光扫过人群,“陛下让我来常州府,是为了让百姓有田种、有饭吃,不是来享清福的。诸位若是真心欢迎,便不必搞这些虚礼,把该交的地契、该报的户籍,主动交出来,比什么都强。“
周世昌脸上的笑容僵住,身后的几个士绅也变了脸色。
其中一个肥头大耳的刘员外,连忙从隨从手里接过一个描金礼盒,递到王强面前:“王知府初来乍到,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还望大人笑纳。往后常州府的政务,还需人多关照。”
王强瞥了一眼礼盒,连手都没伸:“刘员外的心意我领了,但礼就不必了。我是来做官的,不是来收礼的。若是真想关照常州府,就把你们藏匿的土地、隱瞒的户籍,明日之前报给府衙。主动交代,既往不咎;若是等我查出来,按《大明律》处置,可就怪不得我了。”
说完,王强不再理会僵在原地的土绅,转身就往府衙里走,只留下两个胥吏跟士绅们对接后续事务。
看著王强的背影消失在府衙大门后,士绅们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周世昌把礼盒往隨从手里一扔,压低声音骂道:“他王强什么东西!不过是个下九流的小吏出身,当了个知府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还敢让咱们主动交地契?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鹅肉!”
“就是!”刘员外气得脸都红了:“咱们在常州府经营了几代人,哪块地不是凭本事弄来的?他一个北方来的泥腿子,刚到就想断咱们的財路,门都没有!“
另一个穿长衫的张举人,捋著鬍子冷笑:“他以为身边没带多少人,就能嚇唬住咱们?我看他是傻!常州府的上上下下哪个不是咱们的人?他那些胥吏去查土地册籍,咱们隨便找个理由搪塞,再让佃户们闭嘴,看他能查出什么!”
周世昌点点头,眼神阴鷙:“依我看,不管他干什么,咱们都不要配合。他要粮种,咱们就说今年收成不好,拿不出来;他要征徭役兴修水利,咱们就让佃户们装病;他要核查户籍,咱们就把隱户藏得更深!”
说到这里,周世昌冷笑,不疾不徐的开口道:“总之,就是要让常州府衰败下去,让他在这场比试中输得一败涂地!
“说得对!”
刘员外附和道:“他真以为自己能一直做官?等一年后比试输了,陛下定会治他的罪!还能继续做官!“
“胥吏为官当真是取乱之道,如何能够执行?”周世昌冷笑,他不温不火的开口道:“到时候,咱们再联名上书,揭发他苛待士绅、扰乱地方的罪状,让他这辈子都別想再当官!”
“不,不止是不能让他当官,还要让他去死,要让这些贱民知道,他们,想要做官,下辈子吧!”
眾人开始哄堂大笑起来。
士绅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激动,最后周世昌拍板:“今晚就在我家设宴,咱们再好好合计合计,一定要让王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在常州府站不住脚!”
一群人骂骂咧咧地散去,没人注意到,府衙门口的一个老皂隶,悄悄把他们的对话记在了心里,转身快步走进府衙,向王强稟报去了。
==**
南京紫禁城的御书房朱棣手持两份奏报,眉头紧锁份是杨荣发来的镇江府到任稟帖,言明“士绅配合、政务初定”;另一份是王强传回的常州府近况,提及“士绅藏匿土地,有隱户的问题”
两份奏报反差鲜明,让这位刚定天下的帝王,心中泛起了难得的忧虑。
两份奏疏,他是更加相信王强的。
杨荣bb了这么多,主打四个字,海清河晏。
而王强则是仔仔细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给你剖析了诸多问题。
士绅豪门为逃避赋税,常通过“诡寄田粮”等手段隱匿土地,看起来,这些土地是官田,不需要交税,可是实际上,这些官田却是私人的,土地的收成属於士绅,却因为是官田,而不需要交税。
朱棣看的都是目瞪口呆。
不是,这才短短两年,朱允炆这才干了两年,大明怎么就变成这个吊样了?
“都到位了,可这结果——朕心里竞没底。”
朱棣將奏报搁在御案上,抬头看了徐牧一眼,语气里带著几分不確定,“杨荣那边看著顺风顺水,可朕总怕他为了表面好看,纵容了士绅的隱田隱户;王强这边倒是敢碰硬,可士绅集体抵制,万一常州府真闹得民不聊生,这场比试怕是要输得彻底。”
站在一旁的纪纲,见帝王忧心,连忙躬身道:“陛下不必过於焦虑。臣这就安排锦衣卫,乔装成货郎、佃户,分赴镇江、常州两府下乡暗访,一来查两府的实际治理情况,看杨荣是否真能稳住民生,王强的核查是否伤及百姓!”
“二来盯紧那些抵制新政的士绅,若有人敢暗中使绊子、煽动流民,臣立刻派人拿办,绝不让他们坏了陛下的大事。”
“嗯,就这么办。”朱棣点头,目光却仍未舒展:“务必让锦衣卫低调行事,不可惊动地方官员,更不能让士绅察觉一朕要的是最真实的情况,不是经过粉饰的奏报。“
“臣遵旨!”纪纲躬身退下,御书房內只剩下朱棣与徐牧。
朱棣看向徐牧道:“妹夫,王强说了不少弊端,你以为,王强能处理么?”
徐牧见朱棣神色凝重,便知朱棣心中的顾虑。
当下,上前一步道:“陛下是在担心王强镇不住常州府的局面,还是怕这场比试最终难分胜负,反而动摇了新政根基?”
“两者都有。”
朱棣坦言:“朕登基以来,一直想革除建文朝的弊政,可文官们死守祖制,土绅又盘根错节。这次让王强他们去常州府,本是想借实绩说话,可如今士绅抵制,朕怕怕这最后的希望也落了空。“
“陛下多虑了。”
徐牧微笑:“建文朝两年,文官空谈仁义,纵容士绅兼併土地、隱匿户籍,导致流民四起、国库空虚,大明的根基早已被蛀空。如今要补这窟窿,就得用王强这样的铁血直吏!”
顿了顿,他继续道:“他们出身基层,懂民间疾苦,更不怕得罪士绅文官,唯有他们,才能把建文朝丟失的洪武风采』捡回来。”
他顿了顿,继续道:“陛下怕他们得罪人,可若不得罪人,如何挖得出隱田?如何找得到隱户?如何让百姓重新有田种、有饭吃?洪武年间,我太祖高皇帝用重典严惩贪腐、
清查土地,难道不是得罪了无数勛贵士绅?可正是这份铁腕,才换来了洪武朝的朗朗乾坤,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棣听到了朱元璋,心情就开始和愉悦起来。
“你说得对。”朱棣缓缓开口:“若为了怕得罪人而纵容弊政,朕与建文何异?王强他们敢碰硬,是大明之幸,是百姓之幸。就算常州府暂时乱一点,只要能把隱田挖出来、
把隱户找回来,让百姓看到希望,这场乱就是值得的,让王强放心大胆的去干,出了问题,朕来担待!”
朱棣绝对不是优柔寡断之辈,这是铁血帝王,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就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陛下圣明!”
徐牧躬身道:“王强他们虽出身胥吏,却有靖难之功,更有一颗为民之心。臣已叮嘱过他们,核查土地时不可苛待百姓,兴修水利时优先保障农时一他们知道轻重,不会让常州府真的衰败下去。”
朱棣点头,拿起御案上的奏报,重新翻看了一遍,脸上终於露出了几分释然:“好!
朕便放宽心,等他们的消息。”
顿了顿,他继续道:“若王强真能在常州府做出实绩,朕不仅要重赏他,还要让天下看看,胥吏出身的官员,未必不如科举文官;朕推的新政,也绝非空谈!”
徐牧却是笑著开口道:“陛下,再等等,臣以为最多一个月的时间,陛下就能得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