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成果发布!论文加刊发表,论科技潜力(1/2)
第94章 成果发布!论文加刊发表,论科技潜力的重要性!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二楼会议室。
实验室的人一起看了《科学探索:张氏现象》节目,好多人脑子里对于节目的印象也停留在了旋风上。
他们不会像是网络一样去惊讶于旋风本身,而是惊讶于研究进展。
旋风,就代表制造出持续高强度的流动性。
“进展竟然这么大,都可以制造高流动性了!”
“持续性、强度也不低,能直接感受到了,实验已经是跨越性的。”
“以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与了?”
很多人都看向了朱炳坤。
朱炳坤轻轻一笑,开口道,“从现在开始,实验室上下都会参与到张氏现象的研究!”
众人顿时兴奋的讨论起来。
张氏现象从发现到申请项目,再到有突破性进展,参与实验的只有朱炳坤、薛坤等几个研究员。
此外,就是张明浩本人了。
他们都希望能参与研究,参与千万级重点项目。
以后终于也可以了!
刚加入实验室的杜伟也同样很兴奋,他转过头对张明浩说道,“张氏现象有这么大的突破了?”
“刚有的突破!”
张明浩回应了一句,随后道,“杜哥,你专业研究凝聚态物理,以后可要多多指教了。”
“我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才能解析张氏现象的底层物理机制。”
他说着和杜伟握了下手。
“不敢当,真不敢当!”杜伟赶忙谦虚道。
他面前的可是张明浩,天才博士生,研发出常温超导烯材料,比自己可是厉害太多了。
朱炳坤走过来,热情的搂住杜伟的肩膀,笑道,“小杜啊,我们是有一些成果,但你的到来也让我们团队的实力更强,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成果、更多的突破!”
他说不等杜伟说说,就看向会议室里的众人,开口道,“这样!”
“今天我做东,大家一起去聚餐,也是为了欢迎我们的新同事,杜伟,来自水木大学的高材生!”
“大家都去、一个不能少!”
有人顿时凑起了趣,“朱主任,你要请客?钱带的够不够!”
“这么大方吗?”
“街边小摊可不行,也别一顿饭被我们吃穷了……”
大家正热闹的说着。
朱炳坤一指正要溜出门的陈帅,大声道,“陈教授买单!”
“呼啦——”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陈帅正站在门口,右手已经抓住了门把手。
他转过身,面色僵硬,嘴角强行咧出一抹笑,笑容中都能看出一种深深的无奈。
一听朱炳坤说请客,他就赶紧朝外走。
最后还是没逃过啊!
……
《科学探索:张氏现象》节目中,实验出现的‘旋风’引起了网络热议,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其他的影响。
张明浩已经感受到了。
在和实验室的人聚个餐的时间里,他就收到了好几条信息,都和节目中出现的旋风有关。
崔济发来几条信息询问,“你们的实验检测到持续的流动性了?”
“能制造出环绕型的旋风,强度有多高?要超过200吧?”
张明浩回复了一句,“测到了稳定流动性,强度超300。”
首都大学的杜彬院士也发来消息,“那个科学节目上,你们的实验是真的假的?”
张明浩回复,“是真的,录制节目现场做的实验,是研究的最新发现。”
后面还有好几条信息。
张明浩一一做了回复,他才发现自己的通讯软件,竟然有了这么多学术圈的好友。
即便是zxz的研究方向,也有像是崔济一样,可以谈一下研究的教授。
张明浩收到了很多信息,朱炳坤、薛坤以及陈帅也是如此,他们不只是收到信息,还不断走到外面去接电话。
朱炳坤再接一个电话以后,后来干脆关上机,也对薛坤、陈帅说道,“都关机,今天聚餐,不接电话了。”
薛坤、陈帅也都关了机,聚餐才得以正常进行。
聚餐持续到晚上九点半,随后各回各家休息。
第二天早上,张明浩发现又收到了不少的信息,有些人直接问起了论文问题。
如果是同行、教授还能理解,但询问的人是科技部负责人宋凯峰,就感觉有点奇怪了。
他还是回复了一下,说论文已经在准备了。
薛坤也来到了实验室。
他见到张明浩顿时说道,“今天真是奇怪了,好多人问我论文什么时候发,还有省科技厅的人。”
“我也一样!”
两人顿时说了起来。
他们已经进行了成果上报,省科技厅关心论文做什么?
朱炳坤走进实验室的时候,还一直拿着手机接电话。
他对着手机讲了有五分钟,放下电话,马上道,“刚才是科技部的柳主任,他问我论文什么时候发?真是奇怪了。”
柳明的职级已经很大了,科技部内只在徐老师之下。
这个级别的人打来电话,就不止是朋友或上下级的关心了,而是牵扯到什么事务。
薛坤疑惑道,“科技部的领导,问你论文问题?这不对吧?我们的项目不是省科技厅的吗?验收上也是省里吧?”
“我也奇怪,但他就是问了……”
朱炳坤也有点搞不明白。
正说着,副校长徐培军敲了下门,随后走进办公室,开口道,“你们的论文写好了吗?写好了赶紧发!”
“是《中国物理学报》对吧?那边已经联系好了,发了就直接刊电子版,算是加刊,后续再出纸质版。”
朱炳坤、薛坤,再包括张明浩都愣住了,三个人一起瞪大眼睛看一下徐培军,仿佛都是第一次认识他。
这家伙有这么大能量?
竟然可以让《中国物理学报》特别加刊?
徐培军被看的有点羞恼,赶忙道,“想什么呢?是上级部门的领导发话了。”
他说完解释道,“你们到现在还没明白,这个研究有多重大吗?上次我就说的是重大研究,重大进展!”
“重大!这个词不是随便用的。”
“从昨天到现在,好几个上级领导找我,说让你们赶紧确定成果,赶紧把论文发出来。”
薛坤疑惑问道,“确定成果为什么要催论文?来验收不就好了?我们已经提交成果报告了。”
“验收?”
徐培军都听笑了,“谁来验收?上次李建李主任不是来了,他当场看见实验了。”
“省科技厅也想组织专家组验收,但根本请不到人!”
他说着看向张明浩,“张氏现象,除了你们以外,谁还敢说自己是专家?”
“呃~~”
张明浩顿时尴尬住了。
朱炳坤、薛坤对视一眼,他们也没想到会有这种后果,再看向张明浩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
朱炳坤、薛坤等人,对待论文的态度都是不急不慢的,因为论文审稿再到刊登往往都需要不短的时间。
即便是投稿迟了几天,也根本没什么影响。
但发现一大堆人催促,上级部门领导连发表都安排上了,甚至都没有了审稿环节,也就只能埋头开始赶稿了。
有人催着,论文撰写的速度都快了起来。
研究员三人组,再加上张明浩,一起对论文进行修编,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剩余部分。
接下来是投稿,就是把论文发到指定邮箱,再给《中国物理快报》编辑部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已经完成了投稿。
《中国物理学报》编辑部展现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当天下午,《中国物理学报》特别加刊了电子版本,发布总计只有三篇论文,都来自应用电磁实验室的朱炳坤团队。
论文分别为——
《金属陶瓷渐进性镍含量与张氏现象》。
《张氏现象:流动性测定》。
《张氏现象:特殊电场转移特性》。
加刊才初一发布,就像把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般,迅速就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津城理工大学,理学院楼一层办公室。
崔小泉正在同事聊着研究的事情,他笑说道,“张氏现象是新发现,是新方向,新方向代表新机遇。”
“其他方向,我们的研究根本登不上台面。张氏现象不一样,我上次受邀参加了材料工程院严厉华召开的专题研讨会。”
“严厉华啊,那可是大人物!”
“换做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我硬凑上去,人家都不搭理,现在是邀请……”
崔小泉说着有些得意,随后话音一转,继续道,“不过情况也不太好,好像说江州大学张明浩那个团队造出了‘旋风’,代表张氏现象制造了持续流动性,而且是强流动性,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这件事已经传开了。
但因为只是一档科学节目,谁也不敢肯定起真实性。
崔小泉正说着,忽然发现电脑弹出个邮件提醒,说是‘《中国物理快报》加刊’,还标注说是‘张氏现象特刊’。
他马上点开邮箱查看,顿时惊住了。
三篇论文,都是张氏现象的研究,也都来自应用电磁实验室的朱炳坤团队,都不用看内容,只看标题就知道和持续流动性有关。
“这下事情大了!”
他惊呼一声,马上把论文下载下来,随后快速转到了张氏现象群组里,还配上一句——
“事大了!事大了!”
论文一转,群组顿时沸腾起来,“《中国物理快讯》的加刊?张氏现象?持续流动性研究?”
“他们真研究出来了!实验,持续流动性!”
“不是说‘电磁转移’吗?流动性只有瞬间?《自然》杂志都发了许丘建团队的研究论文!”
“如果实验是真的,就代表许丘建的研究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