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勾结外族(1/2)
马哈木眯起眼睛,盯著地图上的红点。
他早就听说过张皓月的“新大明”,去年有逃到草原的流民说,张皓月给百姓分田地、减赋税,连草原上的蒙古人,都有不少跑去投奔他。
“我可以帮你。”马哈木突然说,把唐刀放在桌上,“但我要大同城。等你重新当上大明的皇帝,必须把大同割给瓦剌,还要每年给我们十万石粮食、一万匹布。”
朱棣心里一紧。
大同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丟了大同,就等於给草原打开了南下的门户。
可现在,他没有討价还价的余地。
“好!”朱棣咬著牙答应,“只要能杀了张皓月,夺回江山,大同归你,粮食和布也归你!”
马哈木笑了,拍了拍手,帐外走进来十几个草原勇士,个个身材魁梧,手里握著弯刀:“我派三万骑兵,跟著你南下。我的儿子脱欢,会当先锋官。咱们约定,三个月后,在济南城外匯合,一起杀了张皓月!”
朱棣躬身行礼,心里却在冷笑。
他知道马哈木不是真心帮他,不过是想趁火打劫。等他杀了张皓月,回头就会让边军偷袭瓦剌,把今天答应的东西,加倍夺回来。
帐外的草原风呼啸著,捲起沙尘,落在朱棣的甲冑上。
他望著帐外的落日,突然觉得,自己就像这风沙里的孤狼,只能往前冲,没有退路。
应天城的天牢里,朱元璋正坐在草堆上,手里捏著个馒头。
馒头是狱卒送来的,里面藏著张纸条,是他的贴身太监从宫外递进来的,朱棣已经和瓦剌的马哈木勾结,三个月后会进攻济南,李主簿会在济南城內接应。
“好,好啊……”朱元璋低声笑了,纸条被他揉成一团,塞进嘴里嚼碎。
他就知道,朱棣不会这么容易认输,他留著这个儿子,就是为了今天。
狱卒是个老熟人,叫王忠,是洪武年间就跟著他的锦衣卫,当年朱允炆想杀他时,就是王忠把他从密道里救出来的。
“陛下,”王忠压低声音,给朱元璋递了碗水,“李主簿那边已经准备好了。他在济南的粮仓里埋了火药,等朱棣和瓦剌的兵到了,他就会放火烧粮,让张皓月的人断粮。”
朱元璋喝了口水,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告诉李主簿,別太早动手。等张皓月把主力都调到济南,他再烧粮。到时候,內无粮草,外有强敌,张皓月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插翅难飞!”
王忠点点头,刚要转身,却被朱元璋叫住:“还有,你去给徐辉祖带个信。让他在徐州的密库里,把『轰天雷』的图纸找出来,交给朱棣。咱要让张皓月尝尝,他最引以为傲的火器,在真正的『大明神器』面前,有多不堪一击!”
王忠躬身退下,天牢里又只剩下朱元璋一人。
他望著牢顶的铁窗,外面的月光透过窗欞,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他这辈子布下的棋局。
“张皓月,”朱元璋喃喃自语,“你以为民心能当饭吃?等济南城破,百姓饿肚子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谁才是能给他们饭吃的人。这天下,没有皇帝不行,没有朱家不行!”
济南城的粮站里,赵康正指挥著百姓往粮仓里搬运粮食。
这些粮食是应天的百姓凑的,有麦、有米、还有红薯,堆在粮站里,像座小山。
“赵大人,”一个穿著青布长衫的人走过来,是李主簿。
他手里拿著本帐册,脸上带著笑,“这是济南城的户籍册,我统计了一下,城里有三万多百姓,这些粮食够吃两个月了。”
赵康接过帐册,翻了几页,点了点头:“辛苦李大人了。等过几天,应天的第二批粮就到了,到时候咱们就不用愁了。”
李主簿笑了笑,眼神却瞟了眼粮仓的角落,那里有个不起眼的木盒,里面装著火药,是他从黑风寨的残部手里弄来的,导火索藏在粮袋的缝隙里,只要他点燃导火索,整个粮仓就会炸成废墟。
“赵大人,”李主簿突然说,“应天的粮队要走徐州过来,徐州那边最近不太平,听说有流寇出没。不如我去接应一下?我在徐州有熟人,能帮著探探路。”
赵康愣了一下,隨即点头:“也好。那你多带些人手,注意安全。”
李主簿躬身行礼,转身离开粮站。
走到门口时,他回头望了眼粮仓,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早就和朱棣的人约定好了,等他到了徐州,就会把粮队的路线告诉朱棣,让朱棣的人半路截粮。
到时候,济南城断粮,百姓恐慌,张皓月就会不战自败。
与此同时,张皓月正在城墙上视察防御工事。
瘸腿铁匠带著徒弟,正在城墙上安装新造的火器,是按照《天工开物》里的图纸造的“连发火銃”,一次能装五发铅弹,射程比普通火銃远一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