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谣言四起(1/2)

破庙外的风吹进来,油灯的火苗剧烈摇晃。

张皓月突然想起朱標批註的约法,想起那个躺在病床上,却还惦记著百姓的太子。

“太子殿下让你来,有什么吩咐?”张皓月问道。

“殿下说……”王瑾从贴身处掏出个玉牌,上面刻著个“標”字,“如果他不在了,让您……保护好东宫的人,还有……这是殿下偷偷抄的《鱼鳞图册》,上面记著全国的土地,哪些是官田,哪些是民田……”

张皓月接过图册,厚厚的一叠纸,上面的字跡已经很潦草,显然是朱標强撑著病体抄的。

他突然明白,朱標不是在求他救东宫,是在求他救天下的百姓。

“告诉太子殿下,”张皓月將玉牌揣进怀里,“济南不会被屠,百姓也不会被迁去云南,新大明的约法里写著,人人有田种,有饭吃,这不仅是说给百姓听的,也是说给朱家听的。”

王瑾重重磕了个头,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闷响:“谢张元首!奴才这就回去復命!”

他刚走出破庙,就听见身后传来弓弦响。

一支冷箭穿透了他的胸膛,箭头从后背穿出,带著鲜血钉在庙门上。

王瑾艰难地回头,看见张皓月举著弓,眼里没有一丝温度。

“你……”王瑾的话没说完,就倒在了地上。

张皓月走上前,从王瑾的靴子里搜出个小铜管,里面是朱元璋的密令:“诱张皓月入东宫,就地诛杀。”

月光照在王瑾死不瞑目的脸上,张皓月突然觉得一阵寒意。

朱元璋为了杀他,竟然连自己病重的儿子都利用。

他拔出锈柴刀,將铜管劈碎,火星溅在王瑾的尸体上。

“赵康,”张皓月的声音在夜风中迴荡,“通知老杨,加快打造铁蒺藜。李文忠的五千援军,该尝尝咱们的厉害了。”

……

应天府的奉天殿里,朱元璋正看著李文忠的奏摺。

奏摺上说,张皓月中了圈套,准备派人潜入东宫,劫持太子。

朱元璋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朱標这块棋,终於要派上用场了。

“陛下,徐达求见。”太监的声音小心翼翼。

朱元璋放下奏摺:“让他进来。”

徐达穿著一身便服,头髮白了大半,走路时左腿有些跛,那是去年北征时被流矢射中的旧伤。

他手里捧著个锦盒,里面是莱芜铁矿的地形图。

“陛下,莱芜铁矿失守了。”徐达跪在地上,锦盒放在面前的金砖上,“锦衣卫百户被擒,矿工们都投靠了张皓月。”

朱元璋没看地形图,只是盯著徐达的跛腿:“你儿子徐辉祖,在北平抓了多少反贼?”

徐达的身子僵了一下:“回陛下,抓了三百余人,都关在詔狱里。”

“都杀了。”朱元璋的声音轻飘飘的,像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把首级送到济南城下,让张皓月看看,跟咱作对的下场。”

徐达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陛下!那些人里有不少是百姓,只是……只是说了几句新大明的好话……”

“百姓?”朱元璋嗤笑一声,“吃咱的粮,穿咱的衣,却敢说反贼的好话,留著何用?”

他走到徐达面前,一脚踹翻锦盒,地形图散落一地。

“你跟了咱三十年,难道还不明白?”朱元璋的声音冷得像冰,“民心这东西,就像野草,你不除根,春风一吹就又长出来了,要想天下太平,就得把所有野草都烧乾净!”

徐达看著散落的地形图,上面用红笔圈著的矿洞,是他当年带兵开凿的。

那时的矿工们,还会给军队送水送粮,喊他“徐大帅”。

“陛下,”徐达的声音带著一丝疲惫,“臣老了,打不动仗了,求陛下准臣告老还乡,回凤阳种地。”

朱元璋盯著他,突然笑了:“好啊。等咱平了济南,就赏你一百亩地,让你好好种地。”

徐达知道,这不是赏赐,是警告。

他如果敢再多说一句,凤阳的一百亩地,就会变成他的坟地。

“臣……谢陛下恩典。”徐达重重磕了个头,起身时,左腿的跛行更明显了。

他走出奉天殿,阳光刺眼,却暖不了他冰凉的心。

宫门外的石狮子,嘴里的石球被岁月磨得光滑,像无数个被皇权吞噬的灵魂。

徐达突然想起洪武三年,他和常遇春带兵北征,路过山东,百姓们提著鸡蛋馒头来劳军。

那时的朱元璋,还会笑著说“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

什么时候,一切都变了呢?

……

柳泉镇外的官道上,晨雾还没散尽。

张皓月蹲在土坡后,看著李文忠的五千援军列队走过。

他们的步伐整齐,甲冑鲜明,显然是京营里的精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