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现状(1/2)
老总看著电文,脸上的笑容愈发舒展,他忽然想起什么,转头问沈舟:“对了,沈先生,你这次过来,又带了什么好东西?”
沈舟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却带著一丝得意:“老总,这次我又带来了十五架p-51野马战斗机,加上之前的八架,总共二十三架,组建两个战斗机中队也绰绰有余了,飞行员们可以敞开了训练。”
“十五架?好!太好了!”老总用力一拍大腿,兴奋之情溢於言表,“这下咱们的空中力量算是初具规模了!走,正好带你去看个地方!”
“哦?什么地方?”沈舟好奇地问。
“你上次不是提过,长治这边地理位置好,將来和平了可以发展交通枢纽吗?我们琢磨著,不能光指望一个机场,万一被鬼子盯上轰炸,咱们就瞎了。
所以这一个多月,我们动员了上万军民,按照你之前规划的那个民用机场的蓝图,在旁边又抢修了一个备用机场!
今天刚完成,正好你来了,一起去看看,顺便把新飞机也放过去!”老总兴致勃勃地说道。
沈舟心中一动,没想到八路军行动如此迅速高效。他立刻点头:“好!咱们这就去!”
老总、沈舟在警卫连的护卫下,乘车离开总部驻地,向著长治方向驶去。
吉普车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沈舟望著窗外飞逝的景色,心中不禁回想起过去这四十多天的点点滴滴。
从10月11日的第16次援助,到今天11月22日的第22次援助,整整42天。
这期间,他穿梭於两个时空,运送物资。
中间的17次到21次,这五次援助,核心任务就是补齐坦克缺口。
根据之前五个主力师初步擬定的装甲突击力量建设规划,至少需要150辆坦克才能形成有效的战役突击能力。
而他在之前援助时,只带来了24辆,还差著整整126辆。
儘管他的隨身空间已经升级,但坦克这种规则形状的大铁疙,计算下来,一次最多也只能携带30辆。
这意味著,他需要至少再进行四次满载坦克的运输,才能完成目標。
直到一周前的第21次援助,他才终於將最后6辆稳稳噹噹地运过来,凑齐了150辆的数字。
那一刻,饶是沈舟心志坚定,也忍不住长长舒了一口气。
而第21次援助的剩余空间,则全部用来装载之前已交付装备的配套弹药——数千吨的炮弹、子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像一座座小山般被运抵。
过去这一周,后勤部门的同志们日夜不停地清点、分配,如今这些弹药早已下发到各部队,战士们摩拳擦掌,就等著在战场上检验这些新傢伙的威力了。
不仅仅是武器装备,工业建设的成果同样令人振奋。
设在大行山深处的汽车製造厂,在得到了完整的gaz-mm图纸和部分关键设备后,工人们和技术员们日夜攻关,除了最核心的发动机暂时还需沈舟提供外,已经基本吃透了其他所有製造技术。
过去这一个多月,生產线全速运转,竟然硬是造出了超过200辆仿製的“解放牌”卡车(基於gaz-mm)。
虽然性能可能比原版稍逊,但皮实耐用,完全能满足前线运输需求。
厂里现在正筹划著名增加生產线,进一步扩大產能,爭取让更多的部队实现摩托化机动。
想著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沈舟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的努力,正在一点点转化为这个国家、这支军队实实在在的力量。
“沈先生,想什么呢?这么出神?”老总的声音打断了沈舟的思绪。
沈舟回过神来,笑了笑:“没什么,老总,就是想起这一个月来的变化,心里高兴。”他顿了顿,转而问道:“老总,鬼子那边现在到什么位置了?有什么新动向吗?”
提到鬼子,老总的脸色严肃了些,但眼神中却透著一股从容:“他们啊,磨磨蹭蹭,总算挪到太原了。
在咱们沿途部队不断袭扰、破袭的情况下,这速度可以说是慢到了极点,比蜗牛快不了多少,现在正在太原城里休整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