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逸论大唐对外大战略,指出真正大敌!(1/2)

为李逸开门的,是程瑶。

“李大哥,快请进。”

一看见李逸,程瑶的脸上便浮现出了笑容。

自从听说李逸要来她家做客之后,她就一直盼望著这一天的到来。

李逸走入门中,並顺手將手中的一个长条盒子递给了程瑶。

“程姑娘,上次听你说爱吃甜食,这是我做的冰葫芦,送给你。”

“谢谢李大哥。”

程瑶接过长条盒子,心中惊喜无比。

然后,她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盒子。

“好漂亮的冰葫芦!”

看著盒子中的冰葫芦,程瑶双眼放光。

只看这冰葫芦的外形,她便觉得肯定很好吃。

要不是顾忌李逸在场,她要保持形象,不想给李逸留下馋嘴的印象,她肯定会马上取出一颗冰葫芦品尝。

关上盒子,程瑶带著李逸,来到了程府的厅堂。

“阿耶,李大哥来了。”

一进入厅堂,程瑶便开口对一位身形魁梧的男子喊道。

李逸一听程瑶这话,便知道这个男子便是宿国公程知节。

“李逸,拜见宿国公。”

李逸迈步上前,朝著程知节不亢不卑的行了一礼。

“李小郎君不必多礼,快请坐。”

程知节看著李逸,眼中闪过一丝讚赏之色。

他在李逸的身上,完全没有看到民间少年的侷促不堪,反而是在言行之间,显现出郎朗大方的姿態。

並且,李逸给他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没有丝毫青涩,反而是有一股歷经世事的沉稳之气。

“看来,大郎的眼光没错,此子確实不一般。”

程知节对李逸的第一印象很好。

待李逸坐下后,程知节又开口说道:

“小郎君在东市救了我家六郎一命,此恩,我铭记於心。”

“今日邀请小郎君来家中做客,主要也是为了答谢小郎君对六郎的救命之恩。”

“宿国公言重了,不过是小事而已,不足掛齿。”

李逸很客气地回道。

接著,他將手中的两坛酒递给程知节。

“我听程大哥说,宿国公喜好饮酒,我亲手酿造了两坛酒送与宿国公,还望不要嫌弃。”

“小郎君还会酿酒?”

程知节讶然问道。

李逸点了点头,毫不谦虚地回道:

“何止是会,我酿造的这酒,世上独有,远胜其余所有的酒,包管宿国公喝了之后,再不想喝別的酒。”

“哈哈哈,听小郎君这么说,那今日我一定要尝尝。”

程知节笑著回道。

听李逸这么一说,他还真对李逸这两坛酒產生了浓厚的兴趣。

便在此时。

程处默脸带喜悦之色,从门外走了进来。

与李逸打过招呼之后,他开口对程知节说道:

“阿耶,好消息啊,刚刚我在宫中当值的时候,听到有捷报传入宫中,说卫国公率领我大唐大军击败吐谷浑,並收服吐谷浑为属国。”

“哈哈哈,確实是个好消息!我大唐就是威武无敌!”

程知节大笑出声。

另一边,李逸听到这个消息,却並无多少喜色。

他读过唐史,对这一段歷史,也算是了解。

从后续的歷史发展来看,贞观九年唐军大破吐谷浑这事,对大唐来说,並非全都是好事。

这一战虽然让大唐在西北各部族面前树立了威信,但是却给了吐蕃一个天赐的发展良机。

而吐蕃也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日后发展成为了一个强盛的王朝,並对大唐造成了巨大麻烦。

沉吟片刻,李逸觉得自己既然穿越到大唐,也算是大唐人了,有机会的话,可以提醒一下朝堂。

眼下,就是一个机会,他可以通过程知节的口,把此事告诉当今天子李世民。

念及於此,李逸缓缓开口道:

“確实是好消息,但放长远来看,对大唐不见得是好事。”

听到这话,程知节与程处默都愣住了。

“不见得是好事,那就是坏事了咯?”

大唐对外战事取得大捷,还收服了一个新的藩属国,这怎么会不是好事呢?

程知节父子二人很不理解。

“李兄弟,你此话怎讲?”

程处默开口问道。

李逸没有直接解答程处默的问题,而是开口问道:

“宿国公、程大哥,你们可知道吐蕃?”

“我知道,好像是一个大唐西边的小国来著。”

程知节开口回道。

要是李逸早几年问,他还真不知道这么个地方。

不过去年,吐蕃首次派遣使者来到长安拜见大唐天子,並在朝堂上向大唐天子略微介绍了一些吐蕃的情况。

当时,他刚好就在朝堂上,所以也听到了这些內容。

並且,在去年年末,他还知道,一个名为禄东赞的吐蕃人,自称是吐蕃所谓的大论,相当於大唐的宰相,带著使团再次来到长安,代表吐蕃之主求娶大唐公主为妻。

然后,经过陛下与大臣们的一番商议,直接拒绝了吐蕃的请求。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觉得吐蕃太弱,不配与大唐联姻。

这件事当时在长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也让吐蕃这个小国家的名字被长安百姓得知。

不过,李逸此时突然提吐蕃干什么?

程知节更加疑惑不解了。

这时,李逸开口解答了他的疑惑。

“吐蕃这个国家,野心可不小,其位於大唐与吐谷浑之间,一直图谋著向外发展。”

“原本吐谷浑的实力强於吐蕃,能够压制住吐蕃。”

“不过,这一次吐谷浑被我大唐重创,日后再也无力遏制吐蕃的发展壮大了。”

李逸並没有夸大事实。

根据他记忆中的史实,这一战之后,吐蕃不但趁机侵吞了吐谷浑的很多地盘人口,而且还开始染指吐谷浑的內政,挑起內斗,不断削弱吐谷浑的实力。

最终在唐高宗时期,吐蕃一举吞併了整个吐谷浑。

想到这里,李逸不禁感慨了一句:

“未来的大唐,要多一个比突厥还要更难缠的敌人了。”

闻言,程知节本能地反驳道:

“这怎么可能?”

“吐蕃就是一个小部落而已,怎会比突厥的威胁更大?”

紧接著,程处默也开口附和了程知节的意见。

对於两人的质疑,李逸並不觉得奇怪。

在这个时期,吐蕃在大唐眼中,就是个不入流的势力,不值得重视。

除了李逸这个穿越者,谁能想到吐蕃在日后会成为与大唐相斗两百年,並两次攻破长安的强大王朝?

在心中感慨一番之后,李逸开口解释道:

“宿国公、程大哥,你们太小瞧吐蕃了。”

“吐蕃以前的確是小部落,不过今日不同往日,吐蕃已经统一了青藏高原。”

“並且与突厥相比,吐蕃有独特的优势。”

“那便是:突厥是纯粹的游牧文明,而吐蕃是一个披著游牧文明外衣的农耕文明。”

“这让吐蕃的潜力远胜於突厥!”

听到李逸这一番话,程知节与程处默一脸茫然: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纯粹的游牧文明?什么又叫披著游牧文明外衣的农耕文明?两者有什么区別吗?

这样的说法,他们两人从未听过的。

並且,他们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剎那间,李逸的形象,在两人心中突然变得有些高深莫测起来。

“李小郎君,能具体说说吗?”

程知节开口问道。

李逸微微頜首,开口道:

“像匈奴、突厥这样的,就属於纯游牧文明政权,这样的政权,存在三大无可逃避的天然劣势。”

“其一、缺乏生產能力,国家经济极度依赖掠夺收益。”

“其二、经济的极度单一性,导致国家抗灾能力极差。”

“其三、游牧的生活方式,导致天然具有不团结基因。”

“故而,这些政权的爆发力很强,能强盛一时,但与属於农耕文明的中原政权相比,缺乏持续能力与韧性。”

“看看汉朝,立国之初弱於匈奴,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就能横扫匈奴。”

“再看本朝,起初也弱於突厥,但现在东突厥已经被灭。”

“这就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优势。”

“而吐蕃的內核是农耕文明,外层是游牧文明,可以说是兼有游牧文明的爆发力与农耕文明的韧性。”

“这样的政权,一旦发展起壮大起来,是极其难缠的。”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处北方的耕种区,长期被游牧政权所控制。”

“於是,这些北方游牧政权在保持强大军事动员机制的前提下,又获得了农耕文明的產出,使得这些北方政权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要强於南方农耕政权。”

看著侃侃而谈的李逸,程知节与程处默震惊极了。

他们从未想过,关於中原政权与异族政权的战爭,居然能从这样的角度分析,竟然能上升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这两种不同文明的对抗的高度。

虽然他们其实並没有完全听懂,但这並不妨碍他们觉得李逸很厉害。

因为李逸的这一番分析,条理分明,有理有据,让他们为之信服。

“这是十五岁的民间少年能有的眼光见识吗?简直是不可思议!”

程知节看著李逸,在心中讚嘆出声。

一旁的程瑶虽然没有开口说话,但一双美目紧盯著李逸,闪闪发亮,满是崇拜之意。

这时,程处默提出了新的疑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