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以气御敌(2)(2/2)
蔡风早就明白,兵不在多。高平义军大多都已失去了斗志,如果將那几万步兵勉强编排入队,恐怕效果会適得其反。若只有八千骑兵,那激励他们的士气就容易多了,而且骑兵全都是训练有素之人,斗志也是最高的一支队伍。只要灵活地运用好这些人,绝对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就是蔡风奇兵制胜的绝招。
奇兵之奇,就在於快、准、灵活、攻击力强,另外一个便是隱秘。
只有最快的速度,才能把握到最佳的战斗时机;只有最为灵活的机动性,才能更好地保持隱秘。而要想一击致命,则需要最强的攻击力。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这些人不在多,而在於精。正如一柄利剑,並不在於它的体积和重量,只要好好利用,这柄剑比一柄大铁锤更有效。用兵之奇,也如同剑走偏锋。
赫连恩和骆非本来对蔡风的意见还稍有爭议,全因蔡风为了打这一战,先將自己的利益拋却了许多,这对於他们来说自然有些不舍。而且蔡风如此选择以少量之兵对付崔延伯的大队人马,其本身就似乎存在著一种赌徒的心理。对他们而言,的確需要冒极大的风险。另外还有一些原因则是,他们对蔡风作战部署的能力仍不能完全信任,而一开始便让他们担当如此大的风险,的確不敢相试。
骆非和赫连恩倒是认为在西峰至涇州这段路上实行蔡风的计划,他们的驻军仍可以守著涇州,就算蔡风的计划失败,也可以很快便返回涇州固守。这至少还可以挡住崔延伯的攻击,也减少了失去涇州的风险。但蔡风却表明只有放弃涇州才能获取胜利,这一计划必须是在放弃涇州的情况下方能够完成和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骆非还与蔡风爭执了几句,后来万俟丑奴见蔡风如此有信心,这才让蔡风去试试。说穿了,就连万俟丑奴也不是对蔡风抱有太大的信心,毕竟他们所面对的对手实在太过强大,而且双方是在“义军士气低落、官兵士气如虹”的状况下交战。
军令如山,骆非却不敢不听万俟丑奴的话,虽然心中有些不快,但也只好暂时放下,只得配合蔡风的行动,於是蔡风迅速调集两千轻骑不停骚扰崔延伯的行军和休息。
蔡风更算准,如果將涇州这座破城让给崔延伯,必定会分化崔延伯的兵力,从而使他的大军分为两股,这就减少了义军所面对的敌人。如果让蔡风以数千骑兵去面对十余万大军,而崔延伯的军中也有八千铁骑,这一仗不打也知道,输贏已定。
崔延伯果然没有让蔡风失望,只领五万大军追往彭阳,余人留守涇州,这使得蔡风对敌时轻鬆多了。而且蔡风更以小股骑兵故意引得崔延伯分出一部分铁骑去追杀,也分化了崔延伯机动性最强的一股力量,从而使崔延伯的兵力变得反应迟缓,虽然势盛却不具备太强的杀伤力,只要再用一些诡计打乱官兵的阵形,那高平义军的这一役就將旗开得胜了。
一切全按蔡风的计划进行著,商舟的偽降军一开始自中间杀入,打乱官兵的阵形,为蔡风的数千轻骑带来了一个大的突破口,一下子就將崔延伯的队伍冲得七零八落,混乱不堪。虽然蔡风所领人少,但这样一来,更利於自由发挥,一阵狂杀,才酿成了崔延伯的这次惨败。
骆非对蔡风的这种作战方向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蔡风利用降军这种手段,实在有些丟人,也太过不讲原则,甚至有些卑鄙。不过,万俟丑奴却对蔡风的行军方式极为讚赏。
他认为:战场本来就是一个无限运用的空间,也是极为残酷的,更没有任何原则可讲,也无道德之理念,所谓兵不厌诈。
万俟丑奴更讚赏蔡风深得孙臏之“善战者,见敌之所在,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蔡风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如何,他所在意的,却是將面对的另一场战斗。对於名,对於利,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如何尽职尽责地去將每一件事办得更为完美,这是蔡风的行事原则,对敌亦是如此。
“依我估计,崔延伯仍有一战之力,而且其实力绝对不容忽视,这次他虽然损失了一些士卒,但总兵力仍在七万至八万之间,这股力量同样可怕。且以崔延伯的骄横肯定不忿这次所败,定会很快挥军来攻,以雪前耻。现在,我希望万俟將军能动用所有的兵力与之一战!”蔡风淡然道。
“哦,齐王认为崔延伯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出兵吗?”万俟丑奴有些讶然地问道。
“依我看,他极有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来犯,以他的个性一定难以忍下这口冤气,我在涇州城离开时,故意扬鞭以激,更当著他的面射死了其得力干將黄飞,他一定会立刻调集兵力反杀而回。”蔡风极为肯定地道。
“哦,齐王这次调集步兵,难道不怕这群士兵会人心不齐,无法发挥战斗力吗?”骆非始终对蔡风曾认为那五万步兵派不上用场而心有不忿。
蔡风笑了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也。若是这一场仗我们败了,那这几万步兵也就只有败亡一途。但很侥倖,我们这第一场仗胜了,所以此时这几万步兵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因为他们將会以这一场胜利为动力而恢復斗志,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打败崔延伯所领的官兵,这就是人的心理在作怪。我以前並不是说这些步兵无用武之地,只是认为在动用他们之前要將他们潜在的力量激发出来,只有激发出了他们的动力,才能成为一支最有攻击力的军队。而此刻,正是他们派上用场的时候了。不过,我们也不能閒著,因为我们不仅要让崔延伯再败一次,更要夺回属於我们的涇州城!”
万俟丑奴笑了笑,他立刻明白蔡风的话意,也知道了为什么最初蔡风拒绝让那数万步兵参战的原因了,反而对蔡风的能力更为信任。也只有此刻,他才鬆了一口气,知道自己並没有选错人。
崔延伯没有让蔡风失望,果然率兵数万,以最快的速度向彭阳逼进。这次他学乖了,骑兵结队於眾步兵之前,以保持其良好的机动性,但可惜的却是骑兵损失过半,此时只剩四千铁骑,再分一千铁骑留守涇州,能动用的仅三千铁骑而已。但崔延伯已经不再在意这些,他已有了对付敌人铁骑的办法。因为在他的队伍之中,不仅仅只是拥有铁骑,更有战车,以及当年诸葛武候所称的“连弩士”。当年诸葛亮曾在一个少数民族选兵三千组成“连弩士”,成为一支专门掌握连弩的特种部队。以大量的连弩集中使用,构成密集的火力,这是对付来敌骑兵衝突的理想兵器。
官兵中有战阵和连弩相阻,其力量足够与高平义军的骑兵相抗衡。
只可惜,崔延伯又估计错了,蔡风用的不再是骑兵,而是步兵,且他早就算准了崔延伯的行动,已设下陷阱只等崔延伯领兵深入。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悲哀。
战爭本就是一种悲哀,而这个悲哀却是发生在天色將黑,崔延伯准备安营扎寨之时。这是一条並不甚宽的道路,也不能算是狭谷和沟壑,顶多只能称得上是一处洼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