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奔赴京海(1/2)
他提高了音量,几乎是在咆哮,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著眾人,“我必须亲自去,马上!沙瑞金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这声咆哮打破了会议室里凝固的空气。
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更是他试图从高育良营造的沉稳节奏中夺回主导权的挣扎。
他要去京海,不是为了查案,是为了“督战”,是为了盯著所有的人,尤其是祁同伟,更是为了在问责的铡刀落下来之前,表现出自己“殫精竭虑”的姿態。
高育良的镜片后,闪过难以察觉的精光。
他预料到刘开疆会有反应,但没想到会如此激烈。
他缓缓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镜,语气一如既往地平稳。
“省长,我陪你一同前往京海。”
高育良开口了,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刘开疆猛地转头,恶狠狠地瞪著高育良。
陪他去?
是陪同,还是监视?
是分担责任,还是来抢夺指挥权?
“不行!”
刘开疆断然拒绝,语气不容置喙。
他的大脑在这一刻飞速运转,恐惧和求生的本能让他变得前所未有的敏锐。
他绝不能让高育良跟去京海,京海那个烂摊子,多一个人插手,变数就多一分。
更重要的是,省里必须有人留守。
他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让高育良无法反驳的理由。
“你留下坐镇!”
刘开疆指著高育良,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育良同志,汉东不能空。万一,我是说万一,沙书记只是微服私访,虚晃一枪去了別的地方,突然出现在省委大院,谁来接待?谁来稳住他?这个家,你必须得看著!”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强调了高育良的重要性,又合情合理地將他钉在了汉东。
这不仅是职务分工,更是一场权力博弈中的精妙防守。
他刘开疆把“正面战场”揽在自己身上,却把一个充满不確定性的“后方”留给了高育良。
如果沙瑞金真的出现在汉东,高育良处置得当是本分,处置不当,那责任就是他的。
高育良的嘴角微不可查地牵动了一下。
他看著刘开疆,目光深邃。
他知道,刘开疆这是在划定势力范围,把他排除在京海的核心圈之外。
他没有再爭辩,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好,我服从省长的安排。汉东这边,有我。”
他越是平静,刘开疆心里就越是不安。
这条老狐狸,就这么轻易地妥协了?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李达康突然开口了。
他的声音坚硬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我陪同刘省长,前往京海。”
李达康站了起来,他不像刘开疆那样激动,也不像高育良那样高深莫测。
他的脸上是惯有的严肃和紧绷,眼神锐利如刀。
所有人都看向他。
京州市委书记,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请缨去京海这个是非之地,他的意图是什么?
刘开疆也愣了一下,他审视著李达康。
对於李达康,他的观感很复杂。
这是一个不拉帮结派、只知道埋头搞gdp的“孤臣”,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难以掌控。
不过眼下,李达康的主动,对他来说利大於弊。
第一,李达康不是高育良的人,带上他,可以制衡高育良在京海的力量,尤其是祁同伟。
第二,李达康是汉东省常委,他的陪同,能分担一部分政治压力。
第三,李达康以作风强硬、敢於碰硬著称,有他在,京海那帮地方官僚或许不敢那么阳奉阴违。
电光火石之间,刘开疆就做出了决定。
他需要一个不是高育良派系的强力盟友。
“好!”
刘开疆立刻点头,脸上甚至挤出讚许的表情,“达康同志有担当!你把京州的事情安排一下,我们立刻出发!”
李达康的回答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展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省长放心。京州的工作,我会立刻做出安排。光明区那个项目,我让丁义珍副市长先顶上,盯著进度,不会出问题的。”
他说得乾脆利落,只是在安排一项日常工作,而不是去处理一场可能掀翻整个汉东官场的巨大危机。
这种镇定,与刘开疆外强中乾的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提到“丁义珍”,刘开疆的眼皮跳了一下,但此刻他也顾不上这些细枝末节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