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不著急,慢慢来(2/2)

真要那么能打,你就是皇帝了!

从建安八年十月底开始,孙权针对荆襄八郡没什么背景的土豪们的爆破行动就正式开始了,不少地方上的土豪为此被折腾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然后他们的土地、佃户、財富、房屋乃至於家里人身上穿著的华贵服饰都被剥下来收归府库。

南阳郡、南郡、章陵郡、江夏郡,江北四郡的土豪们倒了血霉。

没办法,孙权需要更多的財富积累,需要更多的土地生產粮食,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內积攒出一笔足以支撑他发动北伐夺取徐州的资本。

想在这个时代发动一次成功的北伐,他的机会不多,甚至说,他的机会只有一次。

歷史,时代,天意,人心,都只给了孙权一次机会。

就那么一次机会。

失败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为此而搞死这群行事风格很不擬人的傢伙,他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不过搞钱归搞钱,治理也是真治理,孙某人在这一点上从不含糊。

荆襄之地因为刘表的治理比较有成效,农业发展还是挺快的,无论是荆北还是长江流域周边,都有比较多的成熟农田。

孙权打算从南阳到南郡,先把这数百里地方的官方农庄给建设起来,同时对原先属於官府户籍之下的自耕农也搞一波农庄化运动。

集体生產,集体抵御风险,集体聚居,也能进一步提升孙权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控,方便他更有效率的、更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榨取民力为自己的军事集团提供动力。

与此同时,孙权开始准备为全面掌控荆州之后的行政治理与利益瓜分做准备。

之前他所定下的政治中心是丹阳郡的秣陵县,后面为了討伐江夏和襄阳,他在柴桑设立了军事中心,但是行政中心依然是秣陵。

眼下荆州到手,继续把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放在扬州已经不合適,並且这也不符合孙权“去江东化”的诉求。

所以他思虑再三,决定在夏口这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扩建城池,把军政权力核心都转移到江夏郡的夏口,以此地作为江南时期的军政核心。

这么选择,孙权也有多重考量。

首先就是最关键的交通问题。

前讯息时代,交通能力基本上就和政权的治理能力掛鉤。

夏口作为长江中游和下游的重要渡口,向西可以直达江陵,向东可以顺流而下直达柴桑、秣陵等扬州城池,扼守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渡口,並且还能联通汉水,通过汉水北上襄阳、南阳,乃是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

掌控这个交通枢纽,就能让孙权本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隨著四通八达的水道抵达各个要害地方,让孙权在领地內的影响力持续升高,维持在一个他需要的水平线上。

一旦有什么军事情况,他身在夏口也能很方便的调兵遣將出发对抗,十分便利。

此前因为江夏黄祖的治理水平有限,夏口只能作为一个军事基地存在,孙权则打算在维持夏口军事基地的功能的同时,扩建城池,迁移人口,把这里打造为他还没有问鼎中原时期的重要的“首都”。

除此之外,因为夏口的边上就是传说中的云梦大泽,如今云梦大泽水体渐渐枯竭,逐渐从大泽向正常陆地发展,孙权打算迁移人口到这边来排水、建设农庄、开垦荒地,將这片肥沃的土地开发起来。

和豪强地主们爭夺已经开发好的土地固然重要,但是做大蛋糕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时代的江南那几乎等同於尚未开发的宝藏丛林,太多太多可供开发的地方亟待人力物力前往开发,孙权不可能无视。

除此之外,孙权就是要用夏口周边的建设与维持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权势,告诉江东本土势力和荆州本土势力,他这个“首都”是自己建设的,不需要依靠他们任何一方来维持。

这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权势的作用,还能对两方本土势力进行一番有效的威慑。

新首都,新政治格局,新军事格局。

孙氏政权的江东本土化从此刻起就可以停止了。

孙权大规模引入江东本土人才进入自己军政团队的步伐也会开始放缓,他会开始引入大量荆襄之地的人才和北方人才进入他的军政团队之中,以减少对江东本土势力的依赖。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团队核心有很多很多江东本土豪族之人,这样以后清算起来会很麻烦的。

接受陆逊、顾雍、全琮、朱桓这些江东本地的人才对他来说已经有些不快了,要不是这些人的確有才能,且个人品德和忠诚也过得去,他是真不愿意把这些人培养起来。

孙坚的仇已经报了。

可孙策的仇还没报呢。

不著急。

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