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天王老子也通胡!(1/2)

第118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天王老子也通胡!

甄府暖阁內的交易已然结束。

杯盘狼藉。

小廝上前收拾停当。

薰香燃起。

甄逸不愧是见惯风浪的大家子弟,交换完意见后,便更加豪阔展现家財。

“玄德义!甄某汗顏!尔等既为万民奔波,所需资费岂可短缺?”

甄逸拍手召来管事,几卷厚厚的清单展开:

“去府邸取来粟米五千石、麻布八百匹、暂充军用!另有—”他指著另一卷更长的单子,上面密密麻麻列著过冬的衣物、毡帽、绑腿、冬靴—.

“特请中山匠坊与府上眷赶製冬衣千百套!为司马麾下健儿御寒!”

这份重礼分量十足!

不仅解决了刘备迫在眉睫的粮草后勤,尤其是那上千套簇新的冬衣,对於刚整编入军、衣衫单薄的山贼新兵而言,简直如雪中送炭。

刘备拱手道:“甄公解备燃眉之急,全军將士感激不尽!”

然而,甄逸接下来的举动,揭开了这慷慨背后精明的算盘。他含笑引荐身旁一位约二十出头、衣著光鲜青年:

“此乃逸之族侄甄凡。此子颇有些勇力,久慕汉军威名,愿投帐下效力,为司马执鞭坠鐙,磨礪歷练一番,不知司马可肯收留?“

话音未落,甄凡便躬身下拜,口称“明公”,態度恭谨,挑不出错处。

刘备目光扫过这青年,心中瞭然。

这“投军”是假,“磨礪”是虚,名为歷练实则是“监军”加“投资观察员”

甄家需要一双贴身的眼睛,时刻评估刘备这支潜力股的价值走势。

若势头强劲,则加注投资,若事有不谐,甄家也能凭藉这层眼线提前抽身,止损保本c

这是乱世商贾惯用的狡兔三窟之术,亦是趋易避难、人之常情。

刘备心中洞若观火,他亲手扶起甄凡,温言道:

“甄郎有心报国,志气可嘉!既来投效,便是我袍泽兄弟!军中法度森严,无分亲贵,一视同仁。甄郎好生磨礪,必有出息。”

甄逸心中那块石头落了大半,笑容也真实了几分。甄凡更是连声称是。

得了甄氏巨资助力的刘备並未在甄府温柔乡中流连。两日间,他尽数投入到军伍整合之中。

营地內热火朝天。

徐晃发挥了冷麵督工的才能,拿著名册,带著亲兵如同筛选麦粒般逐营巡视,冷酷地剔除混跡其中的老弱病残:

“你,握弓手抖成这样,去輜重队管▼车!你,有盘灶的本事?去庖厨队!这驼背老汉?腿脚不好但有经验去伤患队帮医工碾药打下!”

一细分的辅兵队伍在他手下诞生。

輜重队专司运送,庖厨队保障伙食,兽医队照顾战马。

汉代一队五十人,长官为队率。

輜重队是人数和建制最多的,其中的辅兵和前线的战兵甚至可以达到二比一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辅助兵种。

刘备在中山寻了不少老练铁匠,用来修补破损的甲片、维修武器等等。

连同甄府支援的几名懂些跌打损伤的草泽医工,临时凑成的医疗小队也有了模样。

军中顿时气象一新。

那九百多投诚的山贼换上了统一的玄色战服,虽谈不上威仪,却总算有了“官兵”的样子,不再是群乌合之眾了。

装备虽未完全统一,但有了铁匠日夜修缮,他们手中的破矛烂刀勉强可用。

最重要的是分工明確,后勤有了保障!

这支杂糅了京都禁军、太行山降卒、各地义从、技术辅兵的队伍,终於在中山国,锤链出了雏形。

军务稍定,刘备独坐帐中,对著粗陋的並冀交界地图沉思。破胡寇易,安边庭难。

塞外胡情诡譎,內部人心思变,麾下虽不乏徐晃、张飞之勇,赵云之忠,却缺一个能参详得失、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

此如同宝剑锋利却无慧眼定向,胡乱挥砍,空耗锋芒。

谋士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至关重要,在歷史中则处於次位重要。

战略的成败不取决於某个谋士本身,而是取决於整个集团的参谋团整体质量。

尤其是进行国家级別的全方位抗衡时,就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在比拼人才的数量级。

但在部队规模只有万人以下的阶段时,有那么几个智力超过常人的谋士协助处理军务,让刘备可以集中精力对抗胡兵,那就可以了。

为此,他向甄逸问询:

“甄公久在中山,可闻本国有贤人隱士。”

甄逸捻须思索片刻,眼睛一亮:

“有!確有一人!姓刘,名惠!字子惠,此人祖上乃中山靖王之后,只是——家道早已中落,与玄德一般,沦落市井了。“

刘子惠,是汉代王粲《英雄记》里的名,后汉书则作刘惠,疑似是名、字相同。

这种情况倒也不少见,西汉大儒孔安国,字子国。

晋安帝名德宗,字德宗。

恭帝名德文,字德文。

会稽王司马道子,字道子。

说及此人,在歷史中名声不显,他本是中山人,素有贤名,后任冀州牧韩馥的治中从事。

韩馥不能用,韩馥在董卓与討董联盟之间反覆横跳,等待討董联盟责问时,反將刘子惠推出来背锅,差点杀了。

此人能力在汉末英杰中只能是中流,但在中山国內算是翘楚了。

甄逸继续道:

“此人才学极高!尤善经略,洞察时务,因其家贫又秉性清高,不屑钻营,故长期隱居草庐,只靠著教几个蒙童餬口度日。老朽也常向其请教学问,深感其人確有经世之才!”

“哦?这么说还与备是宗亲?”

刘备眼中瞬间燃起热切的光芒。

“寒门宗室,同是天涯沦落人。”

“备当亲往拜访!”

“且慢!”甄逸笑道:“得容老朽与他修书封,提前引荐才是。”

秋风未歇,刘备轻车简从,只带著赵云並两骑护卫,寻到城西一处极其清幽的所在。

几间茅屋背靠疏林,门前小溪冰冻,唯闻水声潺潺自冰下传出。

一位布衣素巾、面容清癯、约二十余岁的文士正於檐下扫落叶。

刘备下马,整理衣冠,深施一礼:“涿郡刘备,冒雪来访,拜见先生。”

琴声顿止。

刘子惠抬头,眼中並无多少惊讶,仿佛静候多时。其目光温润平和,却似能洞察人心””

“来人可是甄公所说的破常山贼的刘玄德?久闻大名。只是子惠乃野村夫,不敢当司马大礼。”

刘备直起身,朗声道:

“备闻先生乃中山靖王之后,与备同宗共祖!备今日来访,实以同宗落魄之人,恳请先生指点迷津!”

言罢,他坦然直视刘子惠的眼睛,那眼神中包含著对同命运者的共情、对贤者的渴慕,以及对前路的求索,毫无半分矫饰与上位者的架子。

“同宗?”刘子惠细细审视刘备容貌气度,尤其是那份眉宇间难掩的贵气与眼底深沉的坚韧。

他微微动容,请刘备入內。

简陋草堂內,一张坐榻,两盏清茶。

刘备诚恳诉说来意,分析幽并边患,陈述心中抱负。

刘子惠静静倾听,偶尔插言问询一两关键处,往往直中要害,令刘备心中嘆服其洞察之深。

谈及彼此祖上荣光与今日潦倒,两人相对唏嘘。

刘备慨嘆道:

“备之来意,料想甄公已然写明。”

“备往返边州,只为振兴汉室!先生大才,困於蓬蒿,岂非憾事?今国步维艰,胡尘日炽,先生满腹韜略,不用於国,寧不惜乎?“

一番肺腑之言,道尽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

刘子惠沉静良久,枯坐窗边,望著一院落叶。

清癯的脸上波澜不惊,眼中却有深沉的考量。

刘备也不催促,只静静等待。

刘备歷史线,其实非常重视收集同宗资源。由於本家人才实在不足,他便把同时期的刘姓宗室收为己用。

鲁国的刘琰,长沙的寇封,义阳的刘邕都是如此。

多少都沾亲带故,一谈及四百年前一个祖宗,剩下的什么话都好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