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募兵出塞击胡虏,刘备董卓双雄会。(1/2)

第112章 募兵出塞击胡虏,刘备董卓双雄会。

河东郡府,冷意森森。

董卓踞坐於巨大的屏风前,魁伟如山的身形將那张同样宽大的坐榻填得满满当当。

他身上穿的是那身半旧的玄色官袍,腰间皮带依旧紧绷,愈发衬得肩背浑厚。

未多时,府內厄厨端来几碟小菜,一壶浊酒。

看不到荤腥。

“玄德莫怪鄙处简陋。”

“河东是三河骑士的主要兵源地,兵费所需甚巨,府库帐目,须得条分缕析,方能服眾。”

董卓声音洪亮,端起一盏粗陶酒碗,温热的酒水热气氮盒,模糊了他眼底的微光,他笑容甚是敦厚,却有意无意间,在探索刘备目的。

“听闻玄德没能当成京都官,被外放为別部司马北上击胡了?”

“这可是朝廷的一大损失。”

“你这般直言敢諫之人,若能留在陛下左右,陛下又岂能被奸臣蒙蔽。”

“那些狗宦官啊,无恶不作,天下清流之士无不想啖其肉,寢其皮。”

刘备侧目道:“这么说,明府也是清流一员了?”

董卓笑道:“老夫非是清流,可若能得人提携——进入清流也不难,只差个契机罢了。”

“玄德愿意为董某美言几句呼?”

刘备装作恍然:“如今清流魁首,当属李元礼之婿,汝南袁本初。”

“天下士人皆以入袁府为登龙门,董公如有此心,何不直去袁绍门下。”

董卓嘆道:“玄德,岂不知,那袁本初非天下名士不见?”

“我虽是袁家故吏,却关係不深,又出身关西將门,难登大雅之堂。”

“就是不知.”董卓抬眼看向同样出身边塞武人的刘备:“不知玄德,你是怎么不受党人轻视的。”

刘备不好解释,他自然也受党人歧视。

在京都压根就没跟党人接触过。

全是皇帝在背后操作,才显得刘备好似跟党人关係很深一样。

“心无旁,自不怕他人言语。”

刘备找了个藉口推脱了,转头问董卓河东募兵之事。

“听闻三河骑士以河东为最。”

本书首发 读好书上 101 看书网,101????????????.??????超省心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不知当地募兵价格几何?”

董卓抬眸看向刘备:“玄德当过主簿、长史之类的官职吗?”

刘备摇头:“尚未。”

董卓笑道:“听闻玄德在幽州作为参军,帮助刘伯安打了几场胜仗啊。”

“在那时,你便应该接触后勤事务的。”

“不懂后勤之人,无法为將。”

刘备拱手道:“久闻董公饱经战阵,愿闻其详。”

董卓笑道:

“要单独指挥作战,光靠武勇是决计不够的,尤其是对胡作战,往往要远离本土,深入敌境。”

“大军走到哪能徵募到粮草,哪里有水源和林木提供扎营。”

“兵士折损了从哪补员,一支部队要携带多少工兵、辅卒、河渠兵、辐重营。”

“马需要多少嚼草,兵士每日需要多少盐类和辅菜。”

“你的別部每日消耗的钱粮是多少,给兵士费的费用能维持多久?”

“汉军成边者,多带家眷,军中是否配备了营妓和妇人供他们泄慾,如果没有,那就得面对兵士战胜后姦淫辱掠的后果。”

“承担不了这些代价,就会打败仗,自时被有司弹劾怎么办?谁能来保你不死。”

这些事儿,刘备確实没接触过。

刘备正史上就是季汉军事统帅,一直在前线打仗,诸葛亮是长期留在后方担任萧何角色给他徵兵发粮的。

庞统、法正才是张良、陈平,跟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

目前营中只有突將,擅长经营和安顿后勤的,也就只有韩浩勉强算得上。

人才缺口確实很大。

至於寻常小说里,一个主將带动一整个兵团事无巨细的处理事务,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

哪怕是只有千人的作战单位,统帅也无法將命令准確的传达到每一个人。

从曲军侯以上的单位开始,汉军都会设置副將、参谋、文书,组成几十人的司令部。

军官只需要指挥这几十个人就可以了。

刘备现在最缺乏就是能把帐算明白的,把后勤和文书任务处理好的。

后勤保障和统帅的作战能力一样重要。

董卓令侍从捧上一卷竹简,上面是汉军的军费帐册,他轻轻置於刘备面前的案几上。

刘备安然跪坐,絳色深衣如水垂落:

“董公执掌河东,盐铁甲天下,兵甲钱粮筹措,自然比备更通晓。备洗耳恭听。”

董卓哈哈大笑,蒲扇般的巨掌在竹简上重重一拍,发出沉闷的迴响。

他眼中精芒一闪而逝,隨即换上愁苦无奈的表情,指著帐册上一行粗重的墨跡:

“那好,我且与你说说,募健卒一名,自带甲胃、战马者,费用高昂,寻常走卒呢,要给他安家置械,如今壮勇心思活络,非厚餉难以聚其心!”

“某在陇西时,凡军中所得,悉数分发將士,某片叶不沾,这才贏得將士效死。”

“兵士一出,日费千金。”

他声音带著浓重的陇西腔调:

“更兼鎧甲、兵刃、弓弩、箭矢损耗严重,一位猛卒,往往至少要配矛、刀、弓、甲四项,每一样都得至少备双份,以防器械损坏,尤其是上好的河內铁所铸环首刀!”

“兵器卷刃了,不可能不换。”

“还有那健马所需的盐类、精良,牛车所需的草料他屈指在竹简上迅速点划,指节粗如生铁疙瘩,每一次敲击都伴隨著一串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从铜幣到布帛折抵,到军械匠人佣钱。

一串串天文数字从他敦厚的嘴唇里滚落,如同冰冷的铁珠砸在案上。

“还有这抚恤一项!”

董卓突然加重语气。

“为国捐躯,岂可薄待?少说也要数万钱,方能慰藉其遗老弱,若不然谁为你卖命?”

“加之汉有国法,太祖曾制令一一恤典: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棺敛,转送其家。棺价约3000钱,死者敛服价约千钱,即每名兵士安葬费为4000钱,加上抚恤钱。”

他最后猛地一合掌,带著悲天悯人的语调嘆息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